李纲
  
    李纲(1083~1140),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伯纪,福建邵武人。政和二年(1112)进士及第。五年,任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不久因议论朝政过失,被罢去谏官职务。李纲有赤诚报国之心,面对山河破碎他满怀忧愤,希望北宋皇帝能象汉武帝一样“勒兵十万骑,横临边朔”;象光武帝一样“早复收旧物,扫清氛祲,作中兴主”。宣和元年(1119),开封大水成灾,李纲上书徽宗要求采取紧急措施,拯救灾民,同时建议整修军备,抵抗金军入侵。徽宗不纳忠谏,反而将他贬滴到边远的南剑州(今福建)沙县充当一名监税小官。此后李纲多次起复又多次遭贬,由于徽宗、钦宗皆懦弱无能之辈,朝中的投降派也对他进行排挤,几次沉浮后他终于郁郁而亡。

    临危受命
    宣和二年(1120)六月,李纲调离沙县,复官为承事郎。宣和六年,他出任秀州知州,次年被任命为太常少卿。宣和七年七月,李纲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那年冬天,金兵分两路攻宋,完颜宗望(斡离不)所率东路军直逼宋都开封。在满朝惊慌的情况下,李纲向徽宗提出了传位给太子赵桓以号召军民抗金的建议。
    宋钦宗赵桓即位后,虽然下令抵抗金军,但心里却七上八下,于是宰相白时中、李邦彦两人趁机劝说他逃跑。李纲得知消息,立刻求见宋钦宗,说:太上皇(指宋徽宗)传位给陛下,正是希望陛下能留守京城,怎么能走呢?李纲义正词严地驳斥白时中等人认为京城城池不坚固,无法固守的逃跑主张,说:天下的城池,没有比京城更坚固的。只要陛下督率抗战,哪有守不住的道理?宋钦宗迫于无奈,只好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兼亲征行营使,负责防卫京都。李纲发动军民严密布防,亲自登城督战,于靖康元年(1126)正月打退了金兵对京城的围攻。
    金帅完颜宗望见开封难以强攻,转而施行诱降之计,宋廷一时弥漫着屈辱投降的气氛。朝中一批投降派大臣借姚平仲偷袭金营失败一事,大肆造谣,说李纲闯了大祸,援军已经全军覆没。宋钦宗听信投降派的话,一面派使者到金营赔礼,一面把主战派的李纲、种师道撤职。消息传出,东京全城骚动,军民个个气愤。陈东等数百名太学生上书,京都数万军民集会要求李纲复职,宋钦宗被迫复用李纲。不久,又将李纲调出京城,任河北宣抚使,李纲就任后,朝廷又事事加以限制,使宣抚使徒具空名,无节制军队之权。李纲被迫于九月辞职,立刻又被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先被责令于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安置,再贬谪至夔州(今四川奉节白帝城)。
    这年秋天,金兵又大举南下,分两路围攻开封。宋钦宗急忙下诏起用李纲。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当李纲在长沙得知此命,立即奉诏率军北上勤王,但京城已经沦陷,宋徽宗与宋钦宗被俘,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另建朝廷,这就是宋高宗。

    力主抗金
    宋高宗为利用李纲的声望,起用他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其时,李纲正在赴开封途中,接到任命后便赶到南京,竭尽思虑,为高宗筹划重整朝纲,组织抗金,并同高宗周围的汪伯彦、黄潜善等投降派展开尖锐斗争。他反对投降,主张停止和议,严惩张邦昌及其他为金兵效劳的宋朝官员,以激励皇帝。为加强抗金斗争的力量,他推荐坚决抗战的老臣宗泽出任东京留守,去开封整修防御设施;又力主设置河北招抚司和河东经制司,支持两河军民的抗金斗争,并推荐张所和傅亮分别任河北招抚使、河东经制副使。他还针对北宋以来军政腐败,赏罚不明等情况,颁布了新军制二十一条,着手整顿军政,并建议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帅府,实行纵深防御。
    李纲整顿军政的措施,有助于宋朝廷支撑局面,尚能为宋高宗所接受。然而,他主张坚决抗金及反对投降活动,却为宋高宗及汪伯彦、黄潜善所不容。因此,他们又设法驱逐李纲。首先,调李纲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另委黄潜善接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牵制李纲。接着,又罢免张所、傅亮,撤销河北招抚司及河东经制司,蓄意破坏李纲的抗金部署,迫使李纲辞职。李纲任宰相仅75天,就被驱逐出朝,不久被贬到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接着又被流放到海南岛,直到建炎三年(1129)底李纲才获自由。
    建炎四年(1130),李纲回到邵武居住。绍兴元年(1131),宋高宗迫于形势不得不再次起用李纲,于绍兴二年(1132)二月至绍兴三年,任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知潭州(后改湖南安抚使),又于绍兴五年十月至七年十一月任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他虽然被排斥在外,但一直关心国事,一再上疏陈述政见,继续反对屈辱投降,支持岳飞抗金斗争。然而,他意见总也不为皇帝采纳,李纲感到:“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玉,几见银蟾圆缺。”于是产生了“休问六朝兴废事,白萍红蓼正凝愁。千古一渔舟”的念头,于绍兴九年(1139)愤而辞职。绍兴十年正月,李纲郁郁而终,葬于福州怀安桐口大家山。
    李纲擅长诗文,亦能做词,他的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代表作为《六幺令》、《水调歌头》、《水龙吟》等。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李纲《病牛》
 
出处:

人物中国.隋唐五代十国辽宋西夏金元 /《人物中国》编委会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