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因其常自称昌黎韩愈,所以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贞元八年(792)韩愈进士及第,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朝末年因上疏批评朝政而遭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四年(819)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824)正月去世。
  
  坎坷人生  远大抱负
  韩愈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出生刚两个月母亲便去世了,3岁时父亲又去世了,他是由长兄韩会及嫂子抚养长大的。韩愈7岁开始读书,十分刻苦努力,13岁时已经能够写文章。他潜心研究经史百家,树立了发扬儒家精神、继承古代圣贤的思想,在政治上树立了远大抱负。
  贞元二年(786),韩愈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但是一连三次均告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同样都失败了;他三次给宰相上书,却没有得到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也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七月,韩愈终于得到某位官员的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通过铨选。这年秋末,韩愈34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他在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贞元十九年,他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理论。
  贞元十九年(803)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他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遭到权臣的谗害,贬官为连州阳山(今广东阳山)令。虽然是贬官,韩愈却心系百姓疾苦,他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渔猎活动,实施爱民惠政与德礼文治,因此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到他门下。他此时构思并开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了韩学重要论著“五原”,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理论建树巨大。
  贞元二十一年(805)夏秋之间,韩愈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六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元和四年,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这年冬天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元和八年,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选,完成《顺宗实录》等著名史书的编写,元和九年,任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二年晋升为中书舍人。元和十二年,他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的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书《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入水火之中,断绝天下人乃至后代人的迷惑。宪宗接到此表,龙颜震怒,要将他处以极刑。幸亏宰相裴度与朝中大臣极力说情,才免掉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任潮州刺史八个月,其间兴办教育,为民除害,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对于潮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韩愈在潮州留下了很多故事。其一,据说韩愈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洪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从此,这里不再闹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山”。其二,潮州的韩江从前有很多鳄鱼,常常兴风作浪,吃掉过江的人,因此百姓叫这条江为“恶溪”。一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韩愈知道后很痛心,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命令宰猪杀羊,决定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严处!从此之后,江里再也没有看见过鳄鱼,这是因为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现在,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大江叫做“韩江”,江对面的山叫做“韩山”。
  元和十五年(820)九月,韩愈奉诏内调为国子祭酒。长庆元年(821)七月,转任兵部侍郎,第二年,他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今河北正定)宣慰乱军,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了镇州之乱,史称“勇夺三军帅”,九月转任吏部侍郎。长庆三年六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情况复杂,难于治理,在韩愈的整治下变得十分安定,盗贼停止出没,米价不敢上扬。后来他又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在长安逝世,终年57岁。
  
  “百代文宗”
  纵观韩愈一生,成就最为突出的是在文学方面。韩愈反对骈体文,提倡散体文,主张文以载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人。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之长处。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与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意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语言幽默,构思奇特。论述文学理论的,则形象生动,清晰透彻。韩愈的散文气势磅礴,纵横开合,形式多样,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他还善于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应用于文章当中,以后则逐渐成为成语。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杂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出处:

人物中国.隋唐五代十国辽宋西夏金元 /《人物中国》编委会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