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少年时代的爱好很广泛,除了学习儒家经典,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且喜爱剑术。他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但是同时也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李白在约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然而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后的十一年内,李白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为国效力、消灭叛乱的志愿应邀入永王府。谁知永王却因触怒唐肃宗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被关押在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接到朝廷大赦的消息,才得回归,当时他已59岁。此后他一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他听到大将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准备北上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当涂(今属安徽)逝世。李白一生作了大量的诗歌,虽然散失了很多,至今仍存900多首,其中很多都是旷世佳作,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激情。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是凉武昭王暠的九世孙。隋末多难,先祖因罪谪居西域碎叶(今哈萨克斯坦托克马克城附近)。关于李白的出生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李白生于碎叶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李白5岁时东归广汉,落户在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南)。一说李白生于四川而非碎叶。
  李白自幼读书很多,且喜欢结交侠、道、隐士,喜欢游历。开元十三年(725),李白出蜀漫游,游历江陵、岳阳、长沙、零陵、庐山、金陵、维扬、姑苏,又回头至江夏(武昌),复至安陆,居于小寿山,被前朝宰相许圉师家招为孙女婿。此后数年即以安陆为中心,四处漫游,广交朋友。李白为什么要这样广泛地漫游呢?这是因为他的浪漫性格使他不愿通过进士考试按部就班地获取官职,他的理想是受征诏由布衣一举而为卿相,施展才能,成就功业,然后功成身退,归隐山林。然而,若要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他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声誉。要提高声誉,就必须到各地漫游,还必须进行广泛的社会活动,与不同阶层的人物交游。因此,李白出峡东游扬州,不到一年便散金三十余万。经过十六年的时间,李白终于声名大振,特别是他的诗歌,更使他誉满海内。天宝元年(742),李白在郯中(今浙江嵊县)隐居时,唐玄宗接连三次下诏征召李白入朝,供奉翰林。李白闻召,以为施展才能、实现理想的时机已经成熟,快马加鞭,直奔京城长安。
  一到长安,李白便结识了玄宗的妹妹女道士玉真公主和太子宾客、著名诗人贺知章。贺知章一见李白,读了他的《蜀道难》,便称他为“谪仙人”。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称誉,李白很快受到唐玄宗隆重的接见和非常礼遇,唐玄宗把李白安置在翰林院作为翰林待诏,供奉朝廷。凡有宫廷宴会和御驾出游,他都让李白陪侍左右。唐玄宗对李白如此爱重,令一般士人望洋兴叹,李白自己也心满意足,甚至还有些得意洋洋,准备成就功名之后飘然退隐。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让李白失望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已不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而是一个沉迷于声色之中的皇帝。他爱重李白,只是因为他的诗歌才能,把他视为一个御用文人点缀升平。对于李白的政治理想和才能,唐玄宗并不感兴趣,因此他并没有给李白正式的官职和实权。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李白渐渐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开始感到不满。他为自己的无所作为而感到强烈的苦闷和不安,也对最高统治集团的黑暗腐朽感到愤慨不平。为了发泄这些感情,他饮酒求醉,狂放不羁,轻视权贵,“力士脱靴”的故事便是最好的说明。
  据说,一次唐玄宗在便殿内召见李白,因与李白谈得投机,不觉忘记自己是万乘之尊,命给李白换上舒服的鞋子。于是李白便伸足给高力士让他替自己脱靴。高力士不敢当面发作,只得替他脱了。高力士是玄宗时期最有权势、最受皇帝宠信的宦官,李白对他如此蔑视,他深以为耻。不久,他即寻找机会在玄宗宠妃杨玉环面前进谗言,杨玉环听信他的话,对李白怀恨在心,在玄宗几次欲给李白官职时,都被她巧妙地阻止。
  总之,由于皇帝的态度渐渐明朗,李白明白自己在朝廷中不能有所建树。天宝三年(744)春,他上书玄宗请求还乡。玄宗也看出李白不是一个驯服的御用文人,且态度傲慢,因此以李白“非廊庙器”为理由,很客气地将他遣还了。于是李白开始了长达12年的漫游生活。其间他结识了另一位大诗人杜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李白在梁园(位于开封)时,又与武后、中宗朝的宰相宗楚客之女(一说是孙女)结了婚,并且定居于此。在12年漫游生活中,李白以东鲁(今山东济宁)、梁园为中心,游历了幽州、越中、金陵、宣城和江浙等地。主要是游山水、寻神仙(天宝三年李白正式加入道士籍)、饮美酒,以发泄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今河北涿州一带)发动叛乱,当时李白正在梁园,眼见梁园即将被攻陷,携夫人仓促逃奔到江南郯中(今浙江嵊县)避乱。他对这次叛乱表示了强烈的愤恨,并且也曾想请缨杀敌,平定叛乱。但是苦于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埋藏起强烈的热情和深沉的痛苦,到庐山隐居。
  至德元年(756)十二月,唐肃宗的弟弟永王璘率军自江陵东下金陵,以抗击安禄山、收复失地为号召,次年正月途经九江时,因素闻李白大名,就派人三次上山请李白入幕。李白也想趁机实现平生大志,于是应邀入幕。然而,永王璘引军东下没有取得唐肃宗的同意,肃宗以为永王璘要窃据江东,阴谋叛乱,进而夺取帝位,就赶快派兵前去镇压,永王璘兵败被杀,李白却因此做了无辜的牺牲品,以“附逆”的罪名被捕入狱。肃宗准备以“从璘附逆”之罪处死李白。幸亏大将郭子仪鼎力相救,才得免死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这时李白已是58岁的老人了。
  至德二年(758)十二月,李白从浔阳(今属江西九江)出发沿江而上,次年夏天到江夏(即今武汉武昌),乾元二年(759)春到达巫山。这时朝廷因关中大旱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重新获得自由,他当即从奉节乘船出峡东归。李白东归后,虽然预感到政治理想不可能实现,但是他仍然密切地关注着时局的发展。上元二年(761)秋,大将李光弼引兵出征东南,进剿史朝义。李白当时已经61岁了,仍准备参军平叛,可见其拳拳爱国之心。但终因年老多病不得不半途折回。宝应元年(762),李白到当涂投靠他的族叔县令李阳冰。同年十一月,他在贫病交加中与世长辞。后人因其浪漫狂放的性格,附会说他是因为喝醉欲到水中捉月而死。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杜甫《饮中八仙歌》
登太白峰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出处:

人物中国.隋唐五代十国辽宋西夏金元 /《人物中国》编委会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