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佑
 
  杜佑(735~812),唐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杜佑出身望族,以父荫补任济南郡参军、郯县县丞。此后,历任江淮青苗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户部侍郎判度支等重要官职。后出任岭南、淮南节度使,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升为宰相,兼度支使、盐铁使,历顺宗、宪宗二朝,唐元和七年(812)十一月病逝。杜佑的一生经历玄、肃、代、德、顺、宪六朝,并长期担任要职,目睹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巨变,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状况都比较了解。杜佑精于为官之道,无论驻守地方或入主中枢,都能发挥一己之长,深得朝野上下的赞赏,堪称唐代的杰出政治家之一。他又博览古今典籍,考究各种典章制度历代的源流沿革,编成200卷的巨著《通典》,开创了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亦为一代史家。
  
  初露头角
  杜佑生长在一个仕宦之家,他的曾祖父、祖父都在朝廷任职。父亲在唐玄宗时,历任鸿胪卿、恒州刺史、西河郡太守等职,后官至鄯州都督、陇右节度留后,深得玄宗赏识。杜佑在少年时代也因此有一个很好的读书环境。秉承家学的影响,杜佑自幼读书就很勤奋,对史书更有兴趣。18岁这一年,杜佑以父荫入仕,先为济南郡参军,后来又任郯县县丞,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天宝末年,杜佑前往润州(今江苏镇江)看望父亲的好友润州刺史韦元甫。据说,有一次韦元甫遇到一件疑难的案子,迟迟无法决定,恰好杜佑在他身边,就试探着问起杜佑该如何处理这个案子。杜佑应答如流,分析也切中要害,韦元甫大加赞赏,申奏朝廷推荐杜佑做司法参军,留在他的幕府中任职。
  代宗大历七年(772),韦元甫死后不久,杜佑被任命为工部郎中,这也是他担任京官的开始。接着,他又出任江西青苗使,后改任抚州(今江西临川)刺史,被调为御史中丞,充容州(今广西北流)刺史兼容管经略使。前后在江西、广西一带做了好几年地方官。据《通典》“序言”中的说法,大概就是在大历年间,杜佑开始撰写《通典》,在抚州任上,已经完成了其中的“五纪”。
  
  宦海沉浮
  大历十四年(779),代宗死,德宗即位,杜佑再次被征入朝,先后担任工部郎中、户部郎中并充任江淮水陆转运使,负责东南各道水陆转运。不久,他又担任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度支郎其实是掌有国家最高财政大权的官员,而和籴使则为负责收购粮食事务的官员。当时,正值唐朝对吐蕃用兵之际,杜佑全权负责接济和转运事务,可见责任之重大。建中二年(781),杜佑升任户部侍郎、判度支,深受唐德宗的赏识。可以说,这几年的为官经历,对于杜佑后来政治、经济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正是掌管财政、税收、运输的政治实践,使得他对历史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然而,由于宰相卢杞的排挤,当时杜佑提出的许多建议都未被采纳,并被贬为苏州刺史。但是由于前任刺史以母丧去官,杜佑母亲尚在,杜佑拒不赴任,于是改任饶州刺史。兴元元年(784),唐德宗下诏令命杜佑任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在任期间,杜佑倡导移风易俗,修筑道路,安定了社会秩序;还积极发展商业和海外贸易,繁荣了当地的经济;此外,还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政绩斐然。
  德宗贞元三年(787)杜佑再次被调入朝廷,任尚书左丞。第二年,杜佑离开京城,以御史大夫领陕州长史、陕虢观察使。这期间,杜佑宦海沉浮,到了许多不同的地方,也担任了各种不同的官职,这些宝贵的经历对他日后继续撰写《通典》都大有裨益。
  贞元五年(789),杜佑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直到贞元十九年(803)出任宰相,此间的十余年他都留在淮南,主持开凿水渠、大兴水利以发展农业;革除苛捐杂税,赈济灾民以稳定民心;兴建营房和仓库以保证精粮足,使淮南辖境出现一派繁荣景象。
  
  史学巨著《通典》
  杜佑不仅是一个政治阅历丰富的政治家,还是一个勤奋好学、治学严谨的学者。公事之余,他手不释卷,勤于著述。杜佑所处的时代,正是“安史之乱”前后,他历经玄、肃、代、德、顺、宪六朝,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迁。杜佑希望通过历代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考察,寻求一套富国安民的治国方法,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活动提供有益的指导。《通典》开始写作于唐代宗大历初年,完成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的淮南节度使任上,全书的修撰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
  《通典》所记上起远古时期,下至唐代天宝末年,综合叙述了历代土地、财政制度、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对唐代的制度叙述尤其详细。全书200卷,附考证1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8门。在一些条目下杜佑或摘引前人有关评论,或发表自己的看法,遇到有需要进一步解释或申明的地方,则特标出“说曰”、“议曰”、“评曰”,评述结合,井井有条。
  在编纂体例上,《通典》开创了典章制度专史的新体例,此前的典章制度史大都集中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部分,到了杜佑的《通典》问世,“典志体”才成为一种独立的史书编纂体裁。此后,宋代郑樵所著的《通志》、元代马端临所著的《文献通考》以及清代官修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等书,都沿袭了《通典》的编纂体例。
  杜佑在《通典》一书中除了系统分析典章制度的渊源演变外,还表达了自己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张以及史学思想。杜佑非常强调经济制度的重要性,在书中,他将叙述财政经济制度的“食货志”放在开篇首要的位置,并提出:粮食、土地和人口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必须减轻百姓的负担,让每个家庭用度充足,不愁衣食,这样才能使得国家富强,社会安定。
  此外,在《通典》中杜佑删掉了以往纪传体史书志部分的“五行”、“符瑞”等内容,他认为,在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时,应该首先考虑人的活动,而不是天命的作用。杜佑还强调要因势利导,反对因循守旧,主张根据时局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措施。《通典》成书以后,杜佑感到卷帙浩繁,不便阅览,于是在贞元十八年(802),摘取其中的要义精华,写成《理道要诀》10卷献给朝廷,被朱熹称为“非古是今”之书,可惜已经亡佚。
  贞元十九年(803),杜佑由淮南入朝,升为宰相,兼度支使、盐铁使。元和七年(812)冬天杜佑病逝,终年78岁。
  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杜佑《通典》
   
  
出处:

人物中国.隋唐五代十国辽宋西夏金元 /《人物中国》编委会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