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中叶的著名将领。天宝十三年(754)任天德军(今内蒙古五原东)使,兼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北)太守、朔方(今陕西北部)节度兵马使。安禄山、史思明叛乱时,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采取“敌来则守、敌去则追”的战法,多次击败史思明部,收复河北十余郡。唐肃宗即位后,郭子仪联合回纥(即回鹘)兵力收复了洛阳、长安两京,屡战屡胜,被任为兵部尚书,后晋升中书令,封汾阳郡王。唐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纠合吐蕃、回纥进犯关中,郭子仪采取了联合回纥以拒吐蕃的策略,平息了战乱。郭子仪历经玄、肃、代、德四代皇帝,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建中二年(781)六月去世后,唐德宗谥以“忠武”二字,表彰其功。

  

  危难时刻显身手
  开元中,郭子仪以武举登第,天宝十三年(754)任天德军(今内蒙古五原东)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兵马使。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今河北涿州)起兵反唐,“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朝廷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唐玄宗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率兵东进,讨伐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郭子仪战功显赫,但他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宽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据说郭子仪与李光弼同在朔方节度使安思顺麾下为将时,长期不合,虽然同桌吃饭,但是从不说一句话。可是,郭子仪在任朔方节度使后的第二年就保举李光弼出任河东节度副使,分给他一万精兵,由此可见其博大的胸襟。
  郭子仪率领唐军与训练有素的叛军展开了艰苦的较量,天宝十五(756)年四月,唐军旗开得胜,陆续收复了重镇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打通了朔方军与太原军的联系,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同时,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陉口,一连收复了七座县城,直奔常山(今河北正定)。史思明率五万大军从西上常山,包围了李光弼的军队,双方激战四十余天。李光弼寡不敌众,派人向郭子仪求援。郭子仪率军东进,与李光弼在常山会合,以十万官军与史思明会战于九门城(今河北藁城西北)南,大获全胜。史思明战败后,退守博陵。博陵是河北重镇,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唐军久攻不下,郭子仪决定退守常山,采取“先疲后打”的战略,转战歼敌。史思明求胜心切,率部队步步紧跟唐军,郭子仪将计就计,挑选了五百精锐骑兵,引得敌军追赶了三天三夜,正当史思明的士兵人困马乏之际,出其不意地发动反攻,又打了一个大胜仗。安禄山闻讯急忙从洛阳抽调兵马北上增援,史思明的兵力一下增至五万,想要卷土重来。这时郭子仪和李光弼共有十万兵力,但郭子仪并不急于和对方交战,而是采取“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夕袭其幕”的战术,加紧修缮防御工事,严阵以待,大大挫伤了敌军的锐气,待到对方已经疲惫不堪的时候,在嘉山(今河北曲阳东)一战大获全胜。郭子仪指挥官军乘胜追击,围攻博陵,声威大振。
   
  收复两京,重整河山
  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唐肃宗在甘肃灵武(今宁夏灵武南)即位。盘踞在两京(长安、洛阳)的敌军咄咄逼人,唐肃宗于是下诏,命郭子仪、李光弼还师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北),大军西进灵武,使人心士气为之一振,从此郭子仪的朔方军成为唐朝恢复两京的中坚力量。这年冬,郭子仪联合回纥(即回鹘)平定了河曲(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巩固了后方;第二年春,又收复河东,进攻潼关,使敌方北京到洛阳之间的通道受到威胁。潼关一战后,军威大振,郭子仪又带兵连续攻克蒲州,收复永丰,消灭了潼关陕西境内几乎所有安史叛军的据点。九、十月间,郭子仪率领朔方军同回纥等各族联军协力击败叛军,护卫广平郡王李豫(即代宗)进入洛阳,相继收复两京,逼迫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退至相州,郭子仪也因功封为代国公。不久,唐肃宗回到长安,召郭子仪还京,派人在京城以东的灞上以隆重的仪式欢迎郭子仪,感慨说:虽然大唐是我的天下,但是卿家实有再造之功啊!
  乾元元年(758),唐肃宗调动了九路节度使率各路大军围攻相州,其中郭子仪、李光弼战功显赫,威信最高,但是唐肃宗不敢把军权交给他们,所以不设主帅,只命宦官鱼朝恩总监九军,成为事实上的统帅。乾元二年三月,史思明率军从范阳赶到相州救援安庆绪,唐军败退,郭子仪退守洛阳。为了推卸责任,鱼朝恩诬陷郭子仪作战不力,唐肃宗听信谗言,立即召郭子仪还京,解除了他的兵权,只保留其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自乾元二年六月至宝应元年(762)七月的三年间,唐肃宗虽然几次起用郭子仪任邠宁(今陕西彬县)、鄜坊(今陕西富县)节度使和诸道都统副元帅等职,进封为汾阳郡王,但是却不让他离开北京,实际上是不想让他重掌兵权,郭子仪因此长期处于闲散地位。
  
  说服回纥,大败吐蕃
  正在唐朝全力出兵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西部的吐蕃攻占了河陇,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广德元年至永泰元年(763~765)间,朔方军大将仆固怀恩联合吐蕃、回纥连年入侵。
  广德元年(763)九月,吐蕃开始东进,很快进入长安,形势危急。唐代宗立刻任命郭子仪为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自己仓促出逃到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永泰元年(765)九月,仆固怀恩再次勾结回纥、吐蕃内侵。郭子仪奉命驻守在泾阳,抵御敌军,可是因为久居京师,手下没有多少兵力,被敌军重重包围在泾阳。于是,郭子仪一面命令士兵们构筑防御工事、坚守阵地,一面派探子侦察前方敌军的情况。原来仆周怀恩在行军途中已经暴病而死,回纥和吐蕃两支大军群龙无首,军心不稳,内部矛盾重重。郭子仪认为如果争取与回纥联合,重点打击吐蕃,就能取得这场战争的彻底胜利。如果错过这个机会,京城的安危则不堪设想。于是,他决定智取,亲自带着数十骑到前线说服回纥军与唐军联合,反击吐蕃。因为他在回纥官兵中有很高的威信,回纥人一向称他为郭令公以示尊敬,所以仆固怀恩的部下很快就接受了郭子仪的建议,决定降唐,并与朔方军一同击退了吐蕃军队,长安的紧张局势这才得以缓和。
  大历年间,吐蕃仍然连年侵扰内地,郭子仪以副元帅久驻河中(今山西永济西)、邠州,抵御吐蕃来犯。大历十四年(779)五月,唐德宗李适继位,郭子仪被尊为尚父,加封太尉兼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六月,郭子仪去世,德宗下诏将他安葬在肃宗的陵墓旁,并赐谥号“忠武”。郭子仪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以身许国,屡建奇功,特别是平定安史叛军、收复两京,对巩固唐王朝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广平王入京师,老幼百万夹道欢叫,涕泣而言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旧唐书·列传第七十》
   
  
出处:

人物中国.隋唐五代十国辽宋西夏金元 /《人物中国》编委会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