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是南北朝时期佛教僧人、译经家。原籍天竺,晋康帝建元二年(344),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令新疆库车)。“鸩摩罗什”是梵语Kumarajiva的音译,汉语意为童寿。7岁随母亲一起出家,初学小乘,每天背诵3200字经文,号称“日诵千偈”。12岁随母亲回龟兹国,20岁受戒。后留住龟兹,长达二十多年。期间广习大乘经论,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龟兹王为其造了金狮子座,铺上锦褥,请鸠摩罗什升座说法。


  出家东行

  晋太元四年(379),游学龟兹的僧人回到前秦,向苻坚报告了龟兹佛教盛况,尤其推崇法师鸠摩罗什才智过人、精通大乘佛法。三年后,苻坚遣吕光等出兵西域,并嘱咐攻下龟兹后,速送鸠摩罗什东行入关。太元九年(384),吕光攻陷龟兹,获鸠摩罗什,强迫鸠摩罗什娶龟兹国王的女儿,鸠摩罗什不从,吕光就设计灌醉鸠摩罗什,与龟兹公主一起关在密室里,鸠摩罗什被逼破戒成亲。

  太元十年(385),淝水之战苻坚兵败被杀,吕光乘机割据凉州,自立为王,鸠摩罗什随之到凉州。期间中原大地后秦姚苌继苻坚在长安称帝,姚苌慕鸠摩罗什的高名,力邀鸠摩罗什东入长安。但因吕光父子设计阻拦,以至于鸠摩罗什停留凉州十六年。直到姚兴嗣位,并于晋隆安五年(401)出兵西攻,灭吕光父子经营的西凉,鸠摩罗什最终才东行入长安,不过这时的鸠摩罗什已经58岁。姚兴对鸠摩罗什十分敬重,待之以国师之礼。

  从此,鸠摩罗什留居长安,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潜心佛法,专事翻译,译出佛教各种经卷约35部294卷。终成为中国佛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的译经大师,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译经弘传

  元兴元年(402)起,鸠摩罗什应姚兴之请,住在逍遥园西明阁,开始译经。鸠摩罗什最早译出的是《阿弥陀经》,接着开始翻译《大智度论》、《百论》等大乘经典。鸠摩罗什还组织和主持译场,邀请有学问的高僧一起参加翻译、重译《大品般若》,后来又译出了《法华经》、《维摩洁经》等重要的大乘经典。

  鸠摩罗什翻译佛经,是由官方出面主持,盛况空前。鸠摩罗什译经的成就,在内容上,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根据般若经类而成立的大乘性空缘起之学;在文体上,一变过去朴拙的古风,开始运用达意的译法,使中原诵习者易于接受理解,而为义学方面开辟了广阔的园地。

  鸠摩罗什既博览印度古典,有很好的基础,又因长期生活于汉地,有高深的汉语言文化素养,同时对文学还具有高度的欣赏力和表达力。由于具备这些条件,鸠摩罗什翻译的大乘佛典如《法华》、《维摩》、《大智度》等经论就创造出一种读起来使人觉得具有外来语与华语调和之美的文体。

  鸠摩罗什的译文以“曲从方言,趣不乖本”为原则,再考虑到汉地诵习者的要求,在传译上或增或削,务求达意。因此,在译《法华经》时,常为表达言外的含意而有增文;译《智度论》时,又以秦人好简,裁而略之;译《中论》则将其中繁重乖缺处分别加以删补;译《百论》则反复陶练,务存论旨。这都因鸠摩罗什并娴华梵,故能斟酌损益,游刃有余。

  鸠摩罗什对译文增削极其慎重,如在译《维摩经》时,常一言三复,精求原意;译《大品般若》则与诸宿学对校旧译,详其义旨,并以释论校经,必求文合然后付之于笔端。因此所译经论对于后来的佛教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大乘根本教理的移植和弘传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宗派思想

  鸠摩罗什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典籍,其中所弘扬的佛经思想和流派主要是根据般若经类而建立的龙树一系的大乘学说。般若各经卷帙浩繁,号称大部,其中《大品般若》是比较早出的根本典籍,在汉地早就一翻再翻了。佛学者的异解、争论,也都集中在这上面。但此经的奥蕴,得到龙树的释论,即《大智度论》阐扬以后才明白了然。当时佛教界急需要由龙树释论以通经,所以鸠摩罗什在开始着手译经时,就急时务之需,极其郑重地集五百余人翻译《大智度论》,又兼译《大品般若》,即以释论校正经文,又从经本楷定论义。

  鸠摩罗什所译出的《大品般若》在经文分段以及安立品目上,都显出一经宗旨,而迥异于旧译。鸠摩罗什判全经为前后两分,各于其末置《嘱累品》,表示虽同说般若,但前分、后分内容各有重点。前分主要说根本道,而后分主要说方便道,以此二道为大乘学的宗要。又如在经文中依释论安立《金刚品》以表示菩萨发心之精义;又安立《会宗品》,以见大乘学即是般若学。如此译文品目始终条理,一丝不乱,尤可见罗什有得于龙树般若学的真传,决非泛泛,为当时学者纠正了误解,指示坦途,给义学以深远的影响。

  为此,鸠摩罗什又翻译了龙树所撰宗经论的代表作《中论》。由于《中论》发挥般若实相之义,反复论证以假名成性空及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之义,所以鸠摩罗什特选择善得论义的青目释,更配合译出入中观论门的《十二门论》和提婆破外执的《百论》而为助扬。总之,在翻译弘扬佛经思想的过程中,鸠摩罗什为适应当时需要经过了一番选择。

  弘始十五年(413),鸠摩罗什病逝于长安大寺。鸠摩罗什东行汉地后专力翻译,著作不多。相传有《实相论》两卷有系统的著述,已佚。曾注《维摩》,亦无本,又有答庐山慧远及王稚远问的文章多篇,现存后人所集答慧远问大乘深义18科3卷,题为《大乘大义章》。此外,《广弘明集》收载了答姚兴《通三世论》书1篇。其他口义散见于关中诸疏。至于答王稚远问24项,仅存略目,载于《出三藏记集》所辑收的陆澄《法论目录》中。号称鸠摩罗什有弟子三千,这与当时义学沙门云集长安者,多趋于其门下有关。又由于鸠摩罗什出于译经的需要,常随即敷讲,参加译场的诸助手便成了听受义理的弟子。不过,鸠摩罗什也确实有弟子多人,其中最著名的为僧肇、僧睿、道融、昙影等,后世有四杰、八俊、十哲之称。

  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

  ——鸠摩罗什

出处:

人物中国.两汉魏晋南北朝/《人物中国》编委会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