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

  法显是东晋时期杰出的佛学家、地理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是第一位西行到海外取经求法的佛教大师。出生于约东晋成帝成康八年(342),并州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一说是并州上党襄垣(今山西襄垣)人。据今人研究,前者更可信。


  与佛结缘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很大发展,各种佛教流派纷纷传入;佛教典籍被大量翻译;全国各地广修佛寺;佛教信徒迅速增多。法显正是生活在佛教在中国空前大发展的这个历史时期。法显本姓龚,有兄长3人,都在童年不幸夭折。法显出生后,父母恐怕其夭折,就送去为僧。所以法显3岁就出家受沙弥戒,被剃度为小和尚。10岁时,法显的父亲去世,家中想让法显还俗,被法显拒绝。20岁时,法显受大戒,更坚定了对佛教信仰之心,行为也更加严谨。史称法显“志行明敏,仪轨整肃”。

  东晋隆安三年(399),法显深切地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寻求戒律。是年,法显与同学慧星、道整、慧应、慧嵬等自长安出发,踏上了西去的漫漫求经路。

  正是法显对求法路上的经历和见闻的记述,才在客观上填补了国人对西域、印度、东南亚等地区地貌地形、风土人情等地理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西行求经

  东晋隆安三年(399)春天,法显一行从长安,向西进发,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

  法显西行的第一站是乞伏乾归建的西秦国都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史书记载法显一行在这里“夏坐”三月。“夏坐”一词在法显西行求法途中经常出现,可以看成是法显旅程活动的最好纵坐标,即时间记录。“夏坐”在佛教中专指印度佛教和尚于每年雨季在寺庙里安居三个月的一种仪规。法显第二站是经由鲜卑秃发氏建的南凉国,都今青海西宁,在此又夏坐三个月后,约于隆安四年(400)西出阳关过白龙堆沙漠。白龙堆沙漠是指横亘于今甘肃敦煌与新疆和田之间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法显记载的鄯善国就是今婼羌县境的古楼兰国。法显后来在《佛国记》中描写这里的情景说: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测,唯以日升日落辨东西,以死人枯骨为标帜。法显一行冒着生命危险,终于渡过了“沙河”。塔克拉玛干在维语中是“进去出不来”的意思。法显一行渡过“沙河”后,又继续沿大沙漠西北行,先到焉耆国(今新疆焉耆)所经之苦,人理莫比,最终走出了“进去出不来”的大沙漠,到达了于阗国(今新疆和田)。

  法显等一行南越葱岭、过小雪山时,经历了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这里壁立千仞,冬夏冰封,随时有暴风雪。同行的慧景就埋骨雪山。法显含泪自力孤行,终把艰辛踏在脚下。法显一行前后共经30余国,终于到达求法圣地天竺。

  法显在天竺学习梵书梵语,抄写戒律,写经及画像,收集了《摩诃僧祗律》、《泥洹》等佛教经典,前后一共住了五年左右。完成了在印度的取经活动,开始东归,途中又在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停留两年。

  东晋义熙七年(411)八月,法显坐上商人的大船东归,在危难中漂流了九十多天,到达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法显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又换船北航,终在今山东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转取陆路,于义熙九年(413)到达建康(今南京)。法显跋山涉水,历经十四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自己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

  自义熙十年(414)起,法显着手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佛经6部,即《六卷泥洹》、《摩诃僧祗律》、《方等泥洹经》、《綖经》、《杂阿毗昙心》。未及译著还有百万言。与此同时,法显还把西行求法的经过付诸笔端,为后人留下了《佛国记》一书。


  《佛国记》略

  法显《佛国记》全文九千五百多字,别名有《法显行传》、《法显传》、《历游天竺纪传》、《佛游天竺记》等,是中国古代以亲身经历介绍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情况的第一部游记。它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地理等的极重要的史料,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书中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约三十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是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西域地区的鄯善、于阗、龟兹等古国湮灭已久,传记无存,《佛国记》中所记载的这些地区的情形可以弥补史书的不足。此外,《佛国记》记载了法显在海上航行的时间、气象、海况和全部航行日程,对信风和航船的详细描述和系统记载成为中国最早的记录。

  法显卒于荆州新寺,终年82岁或86岁。法显在中国古代地理发展史上的地位也是不可磨灭的。

  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

  ——法显

出处:

人物中国.两汉魏晋南北朝/《人物中国》编委会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