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汉时期
曹操

  曹操是东汉末至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又名吉利,字盂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父曹嵩,宦官曹腾养子,官至太尉。曹操自幼博览群书,但任侠放荡,不治行业。被当时名士许子将评价为:治世之能匠,乱世之奸雄。


  组“青州军”自立

  曹操自幼聪颖机警,有胆识。东汉灵帝熹平三年(174),以孝廉推举洛阳为郎,任洛阳北部尉。中平元年(184),出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颍川黄巾起义军。中平五年(188)被命为典军校尉,军权在握,赴洛阳。次年,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冲击下摇摇欲坠,董卓篡权。曹操自洛阳行小路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聚兵五千,散家财,准备起兵攻打董卓。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任奋武将军。当时董卓在洛阳,十余万联军害怕董卓,都观望不前,唯有曹操孤军出战,在荥阳汴水(今荥阳东北)战败而退。事后决意自己独立发展。

  初平三年(192),青州黄巾军攻兖州(今山东金乡东北),刺史刘岱兵败被杀,曹操领兖州刺史,进兵破黄巾军,得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于是挑选其精锐,组编成武装,号称“青州兵”。这支武装,成为后来曹操辗转征战所依靠的重要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立足兖州后,即投入群雄角逐的兼并战争中,表现出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

  曹操面对割据南阳的袁术和幽州的公孙瓒南北夹击之势,能够审时度势,表面仍从袁绍,以争取支援。然后组织兵力先击溃公孙瓒,再迫袁术败走淮北。继此战之后,曹操又攻破陶谦,平定张邈,与吕布战。不过在和吕布的战争中,曹操险些丢失兖州。战后采纳荀彧“深根固本,以治天下”之策,进一步巩固兖、豫二州根据地。

  建安元年(196),汉献帝至洛阳,曹操出兵迎至许昌,接受了武平侯,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从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总揽军政。此后三年,曹操政治上主动,号召力增强。先后在许昌、关中等各处实行屯田,强兵足食。购买犁牛给归附百姓,发展生产,减轻民赋,经济实力增强。在军事上,曹操王师所向,征讨不臣。采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之策,相继击败张绣,擒杀吕布。物质、军事力量的不断壮大,使曹操成为能与兵多地广的袁绍相抗衡的力量。

  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十万大军,乘胜追击,陆续攻占原属袁绍的冀、青、幽、并四州。十二年,又消灭曾收留袁绍二子、以辽西柳城(今辽宁朝阳西南)为根据地的乌桓势力,基本上统一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乘胜挥师南下,轻取荆州。在长坂(今湖北当阳),大败刘备,直下江陵,以图进占江东。因时机不成熟,于赤壁遭孙刘联军抗击,被迫退回中原。从此,曹操着眼于巩固北方,同时大治水军。建安十六年(211)渭南之战后,占据关中。继而东向与孙权争夺江淮之地。建安二十年(215),与孙权展开合肥之战,以少胜多,遏制了孙权的攻势。曹魏在淮南的优势逐渐形成。之后,又与孙权秘密联手,唆使孙权袭杀蜀汉名将关羽,使曹军在荆州战场转危为安。正当军威大振,各个击灭蜀汉、东吴之时,曹操病卒洛阳。曹操戎马倥偬一生,结束了中国北方的纷争战乱局面,为北方统一做出了贡献。


  多变诡诈 出奇制胜

  史书记载的曹操是一位“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曹操精通兵法,著有兵书十万余言。所著《孙子略解》,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曹操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其兵以义动的战争观、诡诈论,注重后勤保障和加强水军建设的远见,颇受后世推重,是曹操戎马一生战事实践的总结。曹操的军事著述大部亡佚,今人辑校的《曹操集》,汇集有存世的用兵文书。

  回顾曹操军事生涯的实战战例,无不贯穿着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理论和战略思想。或化险为夷,或以少胜多,有转败为胜,也有转危为安的战例。

  三国形成时期,兖州之战,就是诡诈机智中失而复得。为立足兖州,曹操派兵外出抢收麦子,以备军粮,守营兵不足千人,吕布等趁机率万余人来袭,曹操临危不惊,令妇女守营屯矮墙,自率兵至屯西一片茂密树林附近迎敌。吕布疑有伏兵,南退十余里。次日,吕布又来叫战,认为林中不再有伏兵,见树林以北大堤外曹兵也不多,急令轻兵进击。孰料埋伏在堤内的曹兵如洪水涌出,步骑配合,大败吕布。曹操巩固了兖州南境地区,开始向豫州扩充地盘。

  曹操用兵灵活,长于选将用将,治军严整。早在做洛阳北都尉时,治军的才能就已经显现,做到令行禁止。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戚贵族势力聚居地,治理难度很大。曹操到职后,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声明“有犯禁者,皆棒杀之”。时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以身试法,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处死。于是,“京师敛迹,再没有敢犯者”。及至军中统帅,军纪更加严明,而且严于律己,赏罚分明。一次,行军途中,曹操的战马受惊闯入麦田,违犯了军纪,自己便当场割须代首以肃军纪。曹操也体恤将士,从而赢得军心。


  唯才是举 汇天下名士

  曹操能文能武,文有《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不朽篇章流传至今,武能力战疆场,身先士卒。论谋,能决断千里。论气度,能临大败而笑之。论治国,能革故鼎新,运筹帷幄。曹操是三国时代的弄潮儿。

  曹操治政如治军,令严禁明,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制度。建安十五年(210)下“唯才是举”令,就是由于缺乏人才所致,尤其是缺乏忠诚治国的能人。官渡之战时,曹操手下的文武官员因对时局认识不清,对曹操政权不太认可,面对实力雄厚的袁绍,甚至还有二心,暗中通谋袁绍。曹操为了战胜强大的对手,不得不从较低的社会阶层中网罗有能力的人才。后来一再发布“唯才是举”令,拔用那些地位低下,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不过曹操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全是“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在曹操的智囊团中,可谓汇聚了天下许多名士。曹操唯才是用的选官办法,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起了奠基作用。

  曹操唯才是用,还表现在对社会流民的管理上。而这一点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曹操势力得以不断壮大,经济上主要得力于屯田,尤其是开辟了屯田区,创立了军事屯田制。在屯田区也有一部分军屯,主要是由暂时不打仗的士兵组成,屯田者的生产有政府保障,其劳动生产率比郡县的自耕农民高。

  随着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生产逐渐恢复。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漕运。冶铁业中,利用水力鼓风冶铸的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交换渐有起色,北方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曹操于延康元年( 220)三月十五日病逝,被追尊为魏武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

出处:

人物中国. 两汉魏晋南北朝/《人物中国》编委会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