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汉时期
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政治家、军事家,是文景之治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16岁登基,执政54年。刘彻是景帝刘启的第十子,文帝刘恒的孙子,高祖刘邦的曾孙。治政性格,具备了高祖的雄才大略,吸收了文、景二帝的精明勤奋,文治武功胜过祖辈、父辈,是西汉的第七任皇帝。人们喜欢将其与建立中国第一个统一集权帝国的秦始皇放在一起,并称“秦皇汉武”,其所治理的西汉帝国成为当时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也成为中华民族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


  辟疆拓土

  汉武帝时,中国已经历了文景盛世,财富雄厚,国力强盛,处在充满生机活力的改革与发展时代。与其祖辈高祖刘邦时期国力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为维护汉朝边地的长久安宁,汉武帝以雄强的武功,改变了祖先历辈被北边匈奴骚扰的难堪局面,不断采取军事行动,北击匈奴,西逐诸羌,伸威千里。

  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霍去病率军多次出塞,西征北上,重创匈奴于漠北草原腹地,获匈奴祭天金人。从此,匈奴一蹶不振,漠南无王廷,再也无力南下骚扰汉边。汉武帝设置朔方、五原等郡,自内地移民十万,加以治理开发。在西北,汉廷隔绝匈奴与西羌的交通往来,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河西四郡,河西走廊畅通。再派张骞凿空西域,沟通了同西域诸国的联系,国威伸向西域。进军南越,设置南海、儋耳、珠崖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辖治理。适时派使者出使西南夷,说服夜郎等国归附,加强了对西南夷地区的管辖,使今天以两广为主的地区自秦以后重归中国版图。在东方,还派兵攻入卫氏朝鲜(今朝鲜北部),置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汉武帝治政时期,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疆域空前辽阔。


  强化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后不久,改变文景以来的政策,由无为变有为,由恪守变进取,由推崇黄老之道变独尊儒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辉煌。其文治策略最大的特点就是更有力地强化了中央集权专制。

  汉武帝执政初期,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于是,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诸子弟为侯,达到分割王国封地,把诸侯王的大权分解成小块权力,以弱化诸侯,避免坐大。其次,以酎金夺权,削夺爵位。汉武帝以祭祀祖宗为名义,让各诸侯王捐助黄金,称为“助酎”。对那些权力过大,有抗王命可能的诸侯国,则借口酎金的成色不纯,削夺爵位。结果诸侯王势力日益衰落,从此改善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中央皇权的地位得以提高。在中央,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加强控制。军事上,集中兵权,充实中央的军事力量。

  汉武帝治政时期,尽管国库财富充盈,但长期的对外军事用兵,费用增大。为保证国家财政的正常运转,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财产税,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把冶铁、煮盐收归官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保持货币正常流通,明令由国家统一铸钱,禁止郡国私铸。采取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农业方面,大力兴修水利,实行“代田法”,移民西北,从事屯田。注重以国家力量治理黄河,发兵数万,修理河道,数十年间黄河安流。这些都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措施。

  汉武帝对天文历法的贡献在于制定、颁布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一直用到现在。

  汉武帝有许多创新,所创设的文官选拔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他十分重视用人,关注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而且亲自策问,从中选拔人才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或充任官吏。汉武帝还设立太学,置博士弟子,培养和提拔了大量人才进入国家管理层中。汉武帝注意改革官吏行政制度,确立了任免官吏的察举制度,并使其系列化。具体做法是根据国家的不同需要,由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向皇帝推荐能够任官的人才,然后经过“对策”这种考试形式决定是否录用。

  察举一般有两种。一年举行一次的叫做常举,所考的科目有孝廉、茂才等。不定期特举是另一类,即由皇帝根据实际需要随时下诏指定考试科目和人选要求,多数情况下的科目是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如儒家大师董仲舒就是经过有名的“天人三策”的对策考试,被重用的。

  为了保证察举的质量,汉武帝还规定,州郡的长官有推荐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对那些不举孝、不奉诏的地方官员,以“不敬”论处,对不察廉、不胜任的官吏,则免职不用。凡是发现察举有不合格的,举荐人要承担连带责任。这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的滥觞。汉武帝还以儒家思想作为选官的基本准则,这就统一了官吏的价值标准,并由此产生了一批文人为主的职业官员,适应了汉武帝时代大一统王朝治理国家的需要。


  独尊儒术

  中国古代孔孟所倡导的儒家思想,是以仁、义、礼、智、信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也称儒学或儒教。这一思想学说至汉武帝时期继续沿用,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作为国家政治统治的思想,奠定了学术思想上的权威,成为中国思想的一尊。自此,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不过汉武帝所尊崇的儒术,并不完全是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等,在手法上只是利用儒学的精华和核心为统治服务,是经过了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

  作为汉武帝时期的儒学大师,董仲舒长期致力于研究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曾多次建议汉武帝用儒学治国。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有一种神秘的关系,君主必须依照天意行事。还认为,王道之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可求之于天。所以用道家、阴阳五行说的理论,代替了早期儒家人文内容的道德伦理学说。同时还采用了法家的法术、刑名等学说和思想,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指导思想就是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汉武帝完全采纳了董仲舒的兼容并蓄,揉和成独特的所谓“表儒里法”的儒家思想,或加以利用,或加以综合、或加以分解,发展成为时代所需要的新的思想理论和精神思想。

  汉武帝用新儒学统一了人们的思想,奠定了中央专制的政治局面。他渴望长久统治,渴望长生不老,但也没有能够阻挡死神的侵逼,于后元二年(前87)71岁时去世,葬于茂陵,庙号世宗。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悼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刘彻

出处:

人物中国. 两汉魏晋南北朝/《人物中国》编委会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