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汉时期
张骞

  张骞是西汉外交家、政治家,曾两次赴西域探险,凿空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张骞是汉中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任郎官,为郎中令。


  毛遂自荐 西域探险

  西汉初期,原居住于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因经常遭受匈奴的欺辱和打击,被迫西迁至帕米尔高原西部。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从匈奴俘虏口中了解到,月氏王被匈奴单于杀后,头颅还被做成了酒器。大月氏与匈奴结有深仇大恨。为取得北击匈奴的胜利,汉武帝决定与大月氏建立联盟,从战略上斩去匈奴右臂。于是召募智勇有才干的人出使西域。

  建元三年(前138),张骞毛遂自荐,率百余名随行人员,从长安出发,挺进西域,以联合西域各族共同抗击匈奴,打通中西交通。此时西域的地理概念,指的是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域,即今新疆乃至中亚地区,是中原人地理观中的西极之地,是张骞要出使的目的地。

  张骞一行出陇西(今甘肃临洮南),途经河西走廊一带匈奴控制地区时,不幸被匈奴俘虏,扣留达十年之久。为阻止张骞赴西域,匈奴还给张骞配了一个本族女子为妻。时间一久,就放松了对张骞一行的监视。

  直到元朔二年(前127)的一天,张骞乘机携带随从堂邑父等人,匆匆西行。途中备尝艰辛,终于到达大宛(今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大宛王在国都贵山城热情接见了张骞一行,还请观赏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当张骞向大宛王告知此行目的和遭遇时,大宛王欣然答应送张骞等到邻国康居(今哈萨克斯坦锡尔河中游地区),康居国人再把张骞等送到了大月氏。张骞一行终于到达了十几年来梦寐以求的月氏国。

  出乎意料的是,此时的大月氏已在妫水(今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北岸)流域北岸征服了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建立了国家。安居乐业的大月氏,已不愿再与匈奴人举干戈,于是,婉言谢绝张骞。不过张骞没有灰心,用一年多的时间对大月氏以及周围其余小国的社会风土人情等做了详细的考察,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文地理知识,东返长安。

  张骞一行东归改走南道。依傍昆仑山北麓向东行进,经过莎车(今新疆莎车)、于阗(今新疆和田)、鄯善(今新疆若羌),沿柴达木盆地北缘东行,元朔三年(前126),回到长安。张骞率使团出使西域到返回,背井离乡十三个春秋,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是文献记载中由中原政权派往西域诸国的第一人。他把中原信息带到西极之地,返回后,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的情况,升任太中大夫。

  张骞途经西域,在匈奴地方生活十来年,所掌握的情况,对汉军北击匈奴十分重要。元朔六年(前123),张骞随大将军卫青深入漠北腹里进击匈奴,因“知善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立下大功,封为博望侯。后来再出西域,在当地人中树立极高的威信,博望侯的影子留在了西域人的心中。


  再赴西域 立下奇功

  元狩四年(前119),汉军北击匈奴已经有了战略性的胜利,为进一步孤立匈奴,张骞上书汉武帝联合乌孙(今伊犁河流域为主要活动区),被采纳。于是,张骞以中郎将之职,率三百人,带牛羊金帛数以万计,出使乌孙。

  此次西行,较顺利地到达乌孙国。在赤谷城(今伊什克城附近),张骞给乌孙王献上大批自中原带去的金帛丝绸,还邀请乌孙东返故地。乌孙王年老,不能做主,大臣们一方面惧怕匈奴,另一方面又认为东移汉朝,路途遥远,不想迁徙。为此,张骞改变做法,派随从副使分别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今印度)、于阗、扦弥(今新疆于田克里雅河东)等国展开外交活动,密切与这些国家的联系。这些使者的足迹遍及中亚、西南亚各地,最远的使者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

  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返回时,乌孙王特遣数十名使者护送,还配备了翻译和向导。这些西域人来到长安,带来了乌孙王献给汉武帝的数十匹好马,深得武帝欢心。两年后,张骞派出的副使相继返回,同行来的还有大月氏、大夏、安息等西域诸国的使者。汉朝和西域诸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乌孙率先与西汉王室联姻通婚,成为西汉进攻匈奴的有力同盟者。从此,汉朝的使者不断往来于西域诸国,均用博望侯的名义。

  汉武帝嘉奖了这些出使西域的功臣,特封张骞为大行,专门负责接待各国的使者和宾客,处理与各国的外交事宜,位列九卿。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作出了卓越贡献,元鼎三年(前114)去世。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返回后所报告的情况,成为后来撰写《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的最原始资料。相传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物都是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中原,虽不尽然,但脍炙人口的诗句“不是张骞通西域,安得佳种自西来”却反映了自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物产传入中原地区,丰富了内地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情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交通贸易之道称作“丝绸之路”。


  为国家探西南险路

  张骞不愧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外交家。当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在大夏考察时,看到中国邛山(今四川荥经西)的竹杖和蜀地(今成都)的细布在市场上出售,很为惊奇。一问当地的商人,才知道是大夏商人从身毒长途贩运来的。张骞暗自思忖,如果从蜀地走身毒再到大夏,必定是一条捷径,而且这条道路远离匈奴,可完全避免匈奴的狙击。有了这样的想法后,便向汉武帝建议开通汉朝通西南的道路。

  张骞的建议,被汉武帝所采纳。于是张骞开始做探险的准备工作,张骞把出行的使者分成四路,带着中原的特色物产,同时从蜀地出发,前往探通身毒道。可惜都没有能通身毒,但与滇越取得联系,汉武帝也很满意,也为后来征西南夷奠定了基础。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班固《汉书·张骞李广利传》

出处:

人物中国. 两汉魏晋南北朝/《人物中国》编委会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