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古代神话与安康药材

责任者: 张会鉴,李厚之

  安康一地丛集万山,中通一水,冈陵溪涧,累纸难述。古人谓之“陆海”,既云山峦起伏如波涛,又云物产丰饶如海洋。比喻虽夸张,但千山万壑,云锁雾罩,实如大海一样神秘,藏有许多不解之谜。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努力不懈地寻找答案,有解开了的谜团,也有解不开的谜底,于是在探索中,产生了许多自然神话,其中尤以药物神话流传最广。
  最早见诸典籍的药物神话,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载:“锡县(今白河一地)有锡义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十余丈。世传列仙所居,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薇是白薇,蘅是蘅草,都是本草上的药名。而奇就奇在这种草本植物,风吹不卧倒,无风自摇动。类似这样的植物,还有明刘阁《游香溪牛山记》的一段记载:“……五里许至心山,山有异草,风吹之不偃,无风乃自摇,汉杨厥守汉中,过而异之,弃官修仙此山。”这段故事,实际上袭用的是《水经注》文字,但也说明“风吹不偃,无风自摇”之异草遍布安康各地的情形。心山所在无考,据康熙《兴安州志》云:山在(州治)西北五里。刘阁这篇文章后来被选录进《天下名山记》中,而杨厥之名却是作者误写,应当是杨涣,字孟文,是《石门颂》摩崖中那位主持修复褒斜道的汉中太守。对此,宋人洪适《隶释》考证说:“司隶校尉杨君,厥字孟文,……厥为语助,此乃后人颂其勋德,故尊而字之,不称其名。”他的名字载在《华阳国志》:“杨君名涣。”除这两处草外,还有更奇异的草,《兴安州志》云:“北一百三十里曰观音山,截然干霄,有草焉,履之迷人。”
  正是这些尚未被人认识的异草,安康先民才派生出神仙居此采药、种药的神话。《石泉县志》云:“鬼谷子岭,在云雾山中,相传先生隐处,有废址,其铁棺尚存,周回奇花异卉,一本而五色者,大如椀,采茯苓者多见之。”《周池图记》引《道书》云:“凤凰山十二层,上有仙人药圃。”从近人调查得知,凤凰山有中草药135种,较名贵和常见的就有数十种。可见神话传说并不全是凭空杜撰,美丽神话的产生其实都有物质基础。唐人牛僧儒《玄怪录》中的刁俊朝妻巴妪,因患瘿瘤而痛苦不堪,就是猕猴从凤凰山神处讨来药膏治愈的。又据清平利县令古沣《佛殿山记》载:“再上为晒药峰,孤嶂高耸,常有白云封其巅。说者谓:仙人晒药于此,故以名峰云”。
  平利县历来有药材之乡的美誉,因而所产生的古代药物神话也最丰富,所含的文化底蕴更是十分深厚。如声名显赫的药妇山,便是神话中所云:女娲之肠化为十巫,持不死药救治窫窳(音亚雨)的灵山。这故事出自《山海经》:“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挟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又云“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经文中的窫窳,乃蛇身人面,为贰负臣所杀。天帝命女巫们救活窫窳的神话,发展到后来,演变成“有人落崖,其妇携药救之。于山顶寻之,即化为石,故名药妇山”(《平利县地名志》)的故事。上古神话的影子,清晰可辨,是以袁珂先生并未把它当作地方民间传说,而是郑重地收入《中国古代神话词典》之中。且不论神话演变过程中的因果关系,这个神话的产生,就是为反映药妇山上丰富的药材资源。药妇山,海拔1930米,是平利县中部最高的山峰,体势雄峻,山上疏林灌木密布,宜于各种药材生长。所以清嘉庆间,平利县令石珩在《药妇石臼》诗中说:“我不求仙求医术,也思采药白云乡”,对药妇山神话作了最好的诠释。
  产生在安康的古代药物神话,是先民们对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造作出来的故事。透过神话的重重迷雾,我们发现先民渴求对大自然的了解。正是这些神话的流传,我们才有可能对安康药物的历史渊源得到更多的认识。
  

出处:安康百业史话/张会鉴,李厚之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