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个溪头药最多”
责任者: 张会鉴,李厚之
唐代诗人张籍在一首《送僧归金州》诗中说:“闻道汉阴山水好,师行一一遍经过;事须觅取堪居处,若个溪头药最多”。对盛产中药材的金州很是向往,因此送僧归金州时,嘱咐他寻找药材生长最多的溪头居住。古人有水北为阳,水南为阴之说,这里的汉阴泛指汉水之南,并非今天的汉阴县。汉水之南为大巴山,万壑窈深,千峰攒峭;丰草茂林,云飞烟锁,宜于多种药材生长。位于大巴山南麓的镇坪、平利、岚皋等县东与湖北神农架山区相连,民间传说中神农氏尝百草,就是在这一区域内产生的古老神话。
地处该区域内的安康先民,早在殷周时期就已积累下丰富的药物知识。《诗经·国风》中的《周南》《召南》二篇记载的“采采卷耳”(卷耳即苍耳);“采采苤莒”(苤莒即车前子);“于以采蘩”(蘩即白蒿);“摽有梅”(梅即梅实),就是这一区域内所产的药材,而所称谓的药名,都是后世本草所收录的药物。我国最早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便有20余种药物出自大巴山南麓,其中列为上品的就有干漆、杜仲、黄檗、五加皮等。到了唐代,因为朝廷对医药的重视,加之地方官员的大力提倡,如元和年间,莅任金州刺史的诗人姚合,不仅上山采药,还在园中种药,在《题金州西园九首》中的《石庭》诗云:“药草枝叶动,似向山中生”。又如《寄紫阁隐者》:“养情书览苦,采药路多深。”“地僻无驿路,药贱管仙山。”作为地方行政长官,身体力行,推动药材种植,促进了安康一地中药材的大发展。《唐新修本草》《唐书·地理志》等典籍记载金州的各种药物就多达数十种,其中属贡的药材就有栀子、黄檗、椒、椒实、干漆、麝香、杜仲、枳实、枳壳、雷凡、桔梗、白胶香,等等。由于药材资源丰富,据《兴安州志·祠祀志》云:“孙真人思邈常往来山中采药,后人立庙城西五里土阜之上以祀之。”(今药王山)
唐以后,人们在长期采药实践中,又不断发现新的药材资源。迄至清代,安康地方志所记载的药之属已有180多种,常用的药物就有100多种,药材成了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兴安知府童兆蓉说:“南山素称陆海,种植郁茂,如药草、麻、漆、木耳之类,皆利于商”。又说:“党参、当归、杜仲、黄连之类,运襄汉销售,岁入不赀。”同时药材也是山区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活来源,《平利县志》说:“药材为大宗,东至镇坪界,西至砖坪界,数百里中皆业此以资生活。”《镇坪乡土志》也说:“药之类所产实多,而吾民剁赖以资事畜者,莫如黄连、党参、当归、大黄、花椒为最多。”“人在高山种洋芋谋食,种药材谋衣”。可见药材生产对安康山区人民增加经济收入,脱贫致富,改善生活条件多么重要!
随着药材生产的不断发展,安康一地自然形成许多药材集市,其中较著者,有岚皋的药尖山;平利的八仙街;紫阳的瓦房店;石泉的梅湖街等。当然最大的药材市场,还是兴安府城。《重续兴安府志》说:“兴安滨临汉水,舳舻上下,帆墙列集,上通汉中,下达汉口;南至四川,北接西安,百货云集……川、楚、陕、豫、赣、晋各商,列肆于此,输出之货以山货为大宗,如生漆、木耳、桐油、药材等项。”据《安康县乡土志》统计,每年由兴安府城输出药材杜仲80万斤,党参30万斤,大黄20万斤,当归2万斤,生姜10余万斤,黄连5万余斤。其中一些药材还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如“八仙党参”,因为个大,质鲜,包佳而驰誉中外,是安康的名牌产品。
安康中药材生产潜力是无穷的,但是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基本还处于庭院经济阶段。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必须要求安康的中药材和产品,达到定质、定量、定型化的水平,同时还要求将稀缺野生药变为家(场)种,保护药源和扩大生产,采用科学方法培植以提高产量等。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才能使安康中药材生产得以持续发展。
出处:安康百业史话/张会鉴,李厚之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