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安康越调戏

责任者: 阎成功

  越调是流行于陕西省安康、旬阳、平利等地区的一个皮影戏剧种。当地人称之为“月调”。因该剧种的弦乐在定音调时,以月琴的音调为准,故得此名。

  越调是清朝光绪年间由河南和湖北传入安康等地的。初来时是大戏。后因当地山区的人力和财力以及地理环境的限制,而演变为皮影戏的。
  越调最初流入安康等地时,所用的道白都用河南方言,唱词吐字也严格遵守河南的字音语调。以后,艺人们为了照顾当地群众的语言习惯,在演出中逐渐采用了安康方言,使越调戏具有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越调初传入安康时,曲牌只有《万年欢》、《梅花酒》等少数几个,后来吸收了地方民歌的《十爱姐》、《倒采茶》等和汉调二簧的《朝天子》、《芦毛令》等,使越调皮影戏的曲牌达到了25种之多,大大提高了越调戏的音乐表现力。
  越调皮影戏在唱腔音乐上充分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和各剧种的优点,具有唱腔优美华丽、活泼诙谐、旋律跳跃性大、喊腔多等特点。同时,又夹杂着一些汉调二簧和七岔、八岔戏的音乐特色,具有了浓郁的陕南风味。
  越调戏也分为文武场面。文场面的乐器有:四弦子、月琴、唢呐。武场面的乐器有大鼓、暴鼓、大锣、马锣、大镲、小镲等。武场面的锣鼓点非常丰富,演奏起来热闹红火。每次开戏前,都要打一通开场锣鼓,叫作“打闹台”。仅此开场的锣鼓经就有长棰、乱石窖、金钱花、翻山鹞子、硬软三棰等20多种。
  建国后,有关部门挖掘和整理出越调戏剧目311个。从内容上看,有历史剧、神话剧、爱情戏和民间故事戏。如。《水浒》、《封神演义》、《西游记》等。这些戏一演就是十天半月,有时还常常通宵达旦地演唱。其中流行最广,在群众中影响最深的是:“四铡”(《铡郭槐》、《铡国舅》、《铡美案》、《铡包勉》);“四征”(《薛仁贵征东》、《樊梨花征西》、《姚刚征南》、《雷振海征北》);“一卷”(《孝廉卷》);“一旗”(《龙凤旗》)
  陕南山区,山高林密,地广人稀。加之水旱田相杂,播种和收获时间相对较长,农民们的劳动强度大,不可能在农忙季节去看戏。所以,越调戏的艺人们就利用农闲之际,在庙会、集会上演出。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他们往往一天连演三场戏。这种既不误农时,又满足了群众文化娱乐的要求的演出方式深受山区广大群众的欢迎。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