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民歌剧
责任者: 阎成功
紫阳民歌剧是产生于1959年,流行在陕西省紫阳县一带的新型地方剧种。
紫阳县位于秦岭巴山之中,汉江穿境而过,两岸翠竹成林,风景十分秀丽。紫阳盛产茶叶、大米、桐油、蚕丝,藤器等,是陕西南部有名的鱼米之乡。
勤劳勇敢的紫阳人民,心灵手巧,性格开朗。他们不但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朴实细腻、清新悠扬、丰富多采的民歌。在旧社会,民歌是他们抒发感情、反抗压迫剥削、活跃文化生活的工具。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紫阳民歌放出了新的光彩,各种新民歌应运而生。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提高,唱歌活动不断高涨。每到农闲和三、四月的采茶季节,更是民歌的“旺日”,上自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娃娃,无不放声歌唱。
1959年,紫阳县汉剧团的文艺工作者被广大人民群众酷爱民歌的行动所感动。他们在收集整理了大量民歌的基础上,创作上演了《嫁嫂》,受到热烈欢迎。“紫阳民歌剧”便由此诞生了。
紫阳民歌剧选用了紫阳民歌中最优秀的抒情性、叙事性较强的民歌,用来表现欢快、怨恨、争吵、思念等复杂感情,如:《罗么姐》、《阳雀调》、《遍地红》、《三柱香》等。
在使用上,首先考虑用原曲。原曲不够的则利用民歌素材创作新腔并加上前奏、间奏、伴唱、尾声等。这既保留了紫阳民歌的特点,又使曲式连贯、感情变化自然、表现力更强。同时,还吸收了山歌、号子中的一些曲调,用来烘托气氛、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
紫阳民歌的内容相当丰富,有反抗剥削与压迫的,如《长工泪》、《放羊调》、《拉壮丁》等;有反映历史故事的,如《送寒衣》、《玉美人》、《画观音》等,有反映劳动生活的,如《采茶歌》、《挖秧歌》、《拾棉花》等;有歌颂爱情和婚姻自主的,如《十送》、《十爱》、《十恨》《十梦》等。这些民歌为紫阳民歌剧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丰盛养料。
由于紫阳民歌剧是才搬上舞台的新剧种,所以既无班社活动史,也无传统剧目。所演的剧本大部分是新创作或者移植其它剧种的。
紫阳民歌剧所用的民歌以五声音阶的徵(5)调式和羽调式(6)调式为最多,也有部分宫(1)调式。旋律进行以级进和三、四度小跳进为多,五度以上的大跳进很少,因而形成了优美细腻、清新悠扬的风格。加上变化极为丰富的节奏,多种多样的演唱方法和表演形式,为紫阳民歌剧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充分有利的条件。
在音乐伴奏方面,紫阳民歌剧打破了紫阳民歌那种无伴奏清唱的前规,增添了文、武场面。文场面以竹笛、二胡、板胡、三弦为主,辅以大、小提琴、扬琴等。武场面除借用汉调二黄的打击乐外,辅以盘、杯、铃、木鱼等。演奏起来别具风味,十分雅致优美。
在表演方面,紫阳民歌剧采用了汉调二簧的表演程式,并揉进了当地“社火”、“花鼓”、“跳坛”、“孝歌”的舞蹈动作,形成了新的表演程式和独特的风格。
在道白方面,紫阳民歌剧以紫阳方言为主,稍带韵语,既保持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又增加了道白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