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桄桄
责任者: 阎成功
“江南(汉江以南)人爱唱二簧、江北人爱唱桄桄。”这是流传在陕南地区的一句俗语。这里所说的桄桄,不是指秦腔,而是流行在城固、洋县、南郑等县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汉调桄桄。
说到汉调桄桄的渊源,与秦腔还是有着一定的脉承关系的。很早以前,老秦腔向南流行。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已流入了汉中地区。清朝乾隆年间,洋县一带的秦腔艺人运用当地的方言、山歌、民歌、小调等,丰富了原来的唱腔曲调,使老秦腔的音调、风格,不再象秦腔那样高昂激越,那样强烈急促,而变得柔和细腻、缠绵悠扬了。从而,就形成了汉调桄桄这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剧种。由此可见,汉调桄桄至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汉调桄桄也分为文武场面。据说,汉调桄桄以前是用弹拨乐伴奏的,所以又叫“弹戏”。如今弹拨乐器已不用了,弹戏的名字也就不叫了。现在文场面所用的乐器有牛皮弦秦胡两把,二胡两把,京胡一把,笛子和唢呐各一支。武场面所用的乐器则和秦腔基本相同。由于主弦乐器的改变,定弦方法的不同,因而使汉调桄桄产生了特殊的效果。这也是汉调桄桄区别于秦腔的一个重要特点。
由于长期流行于陕南各地,汉调桄桄保存着许多秦腔已经失传的曲调、板路。如秦腔早已不用了慢板五开头、十开头,汉调桄桄依然使用。
汉调桄桄的唱板有慢板(又分为三棰安板、花音慢板、苦音慢板、箭板、塌板等),二六板(又分为抽板、蛮带板、花音二六、苦音二音等)尖板(又分为尖板和稍板),二倒板(又分为花音和苦音)。
汉调桄桄的曲牌分为丝弦曲牌和唢呐曲牌两类。当地群众习惯将丝弦曲牌称为曲调,将唢呐曲牌称为牌调。在牌调中,凡用铙钹、大锣等大件铜器伴奏的,称作“吹歌带家什”;凡用牙子、鼓板、手锣等小件乐器伴奏的,称作“清板”。唢呐曲牌中,较常用的有《动銮车》(帝王起身时用),《节节高》(文官武将坐帐时用),《收江南》(阅兵观景时用),《闹金花》(悲伤时用),《朝阳歌》(人马起程时用)等等。
汉调桄桄的唱腔很有特色。须生和老旦的唱腔和东、西、中路秦腔大致相似。花脸和旦角的腔调特别高昂,花脸在演唱上讲究“降音”即行腔时把嗓音放开,到适当的时节加以收缩。旦角用窄音行腔,吐字有对用“高八度”的假声,有时则用假声转真声。
据统计,汉调桄桄共有传统剧目700多本,其中连本戏为560多本,折子戏为170多出。这些剧目,有些是来自民间传说和口头创作,有些则是从秦腔、川剧、汉调二簧移植来的,其中“列国剧”有《进褒姒》《将相和》《水灌晋阳》、《搜孤救孤》等;“秦汉三国剧”有《鸿门宴》、《斩韩信》《玉虎坠》《长坂坡》等;“隋唐五代剧”有《打登州》《龙王笛》《兰桥会》《苟家滩》等;“宋元明清剧”有《雁门关》《花田错》《帝王珠》《鱼腹山》等。另外,还有一些“神话故事剧”,如《闹天宫》《白蛇传》《劈山救母》《牛郎织女》等,以及现代剧《白毛女》《血泪仇》《小二黑结婚》等,都是经常上演并受到群众喜爱的剧目。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