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汉调二簧

责任者: 阎成功

  汉调二簧又称土二簧、陕二簧。据说因用双笛伴奏,笛以竹作“簧”,故称二簧。它以西皮、二黄为主调,属“皮黄”声腔,与弋阳、昆腔、梆子一起被称作我国古老的四大戏曲声腔。现今,在陕西地方戏中仅次子秦腔,为第二大剧种。

  据《新唐书》记载;“隋初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玄宗善音律,又酷嗜法曲,选坐部伎第子三百人,教于梨园,为丝竹之戏,又名梨园弟子。”盛唐以后,有些梨园弟子散落在汉中一带,法曲与当地的民歌、水调、散曲、土戏交融在一起,经过长时期的流行发展,并受金、元南北曲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二簧剧种和声腔。由于这一地域四周靠近邻省,所以汉调二簧不仅具有秦声,还杂以鄂音、川味、陇腔、豫韵,并流行于湖北、四川、甘肃、河南等省。
  汉调二簧的音乐属板腔体,行语称二簧为“上把”,京胡用5—2弦,曲调具有平稳、肃穆的特点。惯于表现沉痛、抑郁、严肃、悲愤的情绪,多用于正剧、悲剧的演唱。西皮称为“下把”,用6—3弦,旋律起伏较大,欢快流畅。善于表达舒畅、豪迈、紧张、愉快的气氛和情绪。传统戏中有二簧或西皮一调到底的,但大多数都是两种曲调交替使用。老艺人们还创造了一种上句唱二黄下句接西皮或前半句唱二黄后半句唱西皮的方法。这种变调改板的“倒把”方式可以使剧情的变化和人物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这是汉调二簧剧声腔的特点之一。
  汉调二簧的乐队分为文、武场面。文场面以京胡、京二胡、月琴为主,称作“三大件”,配以扬琴、三弦、琵琶、唢呐、竹笛等,其作用在于“接腔运调”和“托腔保调”。武场面有牙板、梆子、暴鼓、锣、铙钹等,其作用在于配合演员的舞台动作和烘托气氛。
  与其他地方戏剧种相比,汉调二簧还有不少的特点:
  剧目多。素有“唐三千、宋八百、外传野史数不得”之说。据六十年代初期的统计,总数达1500余本。
  文戏多,唱词美。注重声腔、词语是汉调二簧的一大特点。唱词的文字语言优美生动,寓意深刻而又浅显易懂,具有雅俗共赏之妙。
  本头大,长戏多。汉调二簧的剧目多为连台本戏。因为过去农民看一次戏不容易,要求越长越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本头大的特点。在陕南山区,一本戏通常演4个小时以上,还常常演“天明戏”。比如,《二度梅》一剧就得演三天四夜。
  另外,汉调二簧在道白上也很特殊。剧中人除了讲韵白和陕白外,还按其籍贯讲方言。如:《打龙棚》中的郑恩说山西话;《献地图》中的张松讲四川话。凡番邦异族,则全讲京白,沿袭至今,演出现代戏中的外国人仍全用京白。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