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南花鼓戏

责任者: 阎成功

  陕南花鼓戏是对“小调戏”、“八岔戏”和“大筒子”三种小型歌舞剧的通称。在安康地区称“拉花戏”、“二棚子”;在汉中地区称“八岔戏”、“端公戏”;在商洛地区则称“花鼓子”、“锣鼓戏”。

  陕南花鼓戏的渊源悠久,据说是秦陇古军乐“花腰鼓”的演化,为各个声腔剧种之先。早在北朝至隋朝时期,关中一带就已有了“采花歌”、“五更调”、“八段骈”之类的俗歌俚曲。现存陕南花鼓戏的三剧种,约为明、清之际重新集拢而来的。
  陕南花鼓戏三剧种,主要盛行于秦岭以南的安康、汉中、商洛三个地区。在关中地区也时有流行。
  陕南花鼓戏的班社,分为村镇自乐的社火班;季节性的半职业班和以艺为生的半职业班三种。
  陕南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总计有300多个。小调戏有《打铁》、《卖白布》、《养麦客赶寿》等数十个剧目,基本上是反映本地风土人情和日常生活的,尤其以山区人民的劳动与爱情题材为主。八岔戏有《送香茶》、《西楼会》等100多本、折,多系表现封建礼教束缚下青年男女之间的恋情趣事。唯有筒子戏剧目较多地涉及了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计有《百草坡》、《阴阳扇》、《霹雷报》等90多个正本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赞颂劳动人民的纯朴、聪明、善良,鞭挞剥削阶级的贪婪、狠毒、愚昧。
  陕南花鼓戏文戏较多,武戏较少,剧本受唱腔音乐制约,除八岔戏有“三、三、四”的十字句外,小调戏、大筒子的剧词多为“二、二、三”的七字句。
  陕南花鼓戏三剧种,在音乐上各具特色。小调戏全由民歌小调组成,保持了社火秧歌的基本特色。伴奏乐器仅一铙一钹,鼓点用“单扭丝”和“双扭丝”两种。八岔戏分阴阳两种,“阴八岔”是一种开朗的抒情曲调,宜于铺陈、叙事,常用于剧目的开场;“阳八岔”吸收大量民歌小调,化成一个曲调,演唱时通常从头唱到尾,通常不再加其它小调。筒子戏是唯一具有文武场面的剧种,因使用“大筒子”胡琴为主伴奏而得名。常用曲调,本无调名,人们按其用途,以“小生调”、“老生调”、“紧板”、“慢板”等名呼之。
  辛亥革命前后,是陕南花鼓戏发展的最盛期,各种戏班子甚多,活动范围也很广。然而,由于它长时期潜居在劳动人民之中,又替下层社会的劳动群众说话,就被封建统治者鄙弃,甚至加上“伤风败俗”的罪名,予以压制、扼杀。至抗日战争前后,基本上已濒临灭绝。解放后,陕南花鼓戏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获得了新生。商洛花鼓《夫妻观灯》被拍成电影,《屠夫状元》流传全国,《六斤县长》也轰动了京沪。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