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商州扁担担运史话

责任者: 陈君铎

    商州地处秦岭南麓,丹江上游,东接楚豫,西通关陇。到处是高山峻岭,羊肠小道。唐代诗人李涉在诗中曾有“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入商州”的描写。民国时期王极南先生曾有“石桡悬千丈,人行北斗边。有流皆成瀑,无峰不及天”的描述。这就是商洛的地理特点。适应这种特点就是产生了扁担运输。
    历史上的丹江航运上游可达商州南门口。可是到了民国初年以后,由于河床增高,水位降低,所以丹江航运也随之终止。民国二十五年(1936)西荆公路虽已通车,但由于公路质量低劣,又缺乏养护,加之水毁塌方经常发生。所以月里四十过不了一辆车。那么,生活在这高山峻岭之中的商州人民群众究竟靠什么将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和所需的生活用品运出和运进呢?就靠世代生活在商州这高山峻岭之中的扁担客。商州扁担客走南闯北,靠他们的肩挑远销勾通了商州与周围县、地区、省之间的物资交流,满足了商州人民的生活需要,形成了完整的扁担客文化。
    商州扁担客都是农村中人多地少,无法在家度日糊口,且精明能干身强力壮的人。他们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不得不靠肩挑运销,常年在外靠耍扁担挣钱,填饱一家人的肚子。有的三年五载;有的辛苦一生;有的也就成了世代职业。他们维持生活的唯一工具就是一根七尺长的扁担。扁担的取材一定要选择长在岩上的上乘桑木。因为桑木纤维长而柔韧。那长在岩上的桑树因环境原因,经风雨而不猛长,受日晒而不枯萎,制成的扁担弹性强而不易折断。扁担有两种。担搭肩子的扁担,两端要有*(左提手右周)子。即两端各安装一树枝作成的弓形物。这种扁担叫*(左提手右周)子扁担。担盘肩子的扁担两端各钉一个竹钉叫钉扁担,扁担的担法有两种,即高担和低担。如何决定用高担(搭肩子)还是用低担(盘肩子),要视运送的货物比重大小而决定。一般比重小而体积大的用高担,比重大而体积小的用低担,也叫吊担。因为这样能适应山间高低不一的路面特点。在扁担中间,还配有用棕毛叠起,布料包裹的垫肩。这垫肩长不到一尺,宽高约三寸。是肩膀与扁担之间的铺垫物,它可在扁担中间向两端移动,将扁担上压力很大的重量分散在大面积的肩膀上,避免伤损了肩膀筋骨。一根好扁担两头担起来得心应手,担扁担客自喻:“桑木扁担两头翘,宁担扁担不坐轿。”扁担客的工具除了扁担之外,还有一根换肩时支撑扁担的搭柱。这搭柱是一根光滑结实的木棍。上端镶有支撑扁担的搭柱帽子。下端又有三道铁箍固定的铁钉。这铁钉不管泥土顽石都可随时钉在上面。有了这种搭柱,不管高山平地,就可将扁担    撑在空中歇息换肩。扁担客行路时有时将搭柱拄在手中,有时将搭柱撬在后边的扁担下面,把搭柱放在另一肩上,遇到行人就取下拄上。晚上扁担客进店后,按睡的次序将搭柱放整齐,搭柱帽朝外,第二天清早,扁担客按次序各取各搭柱,一律不说话,直到吃了早饭后才互相说话,这是扁担客的忌讳。扁担客出远门如下河南、湖北、四川等,都要结帮成队,一队扁担客个个手执搭柱,拄在路面叮叮嗒嗒的响声,可威慑村犬不敢进前。在荒山野岭给扁担客可以壮胆助威,使那少数的强盗匪徒望而却步,所以搭柱还是扁担客的自卫武器。扁担客脖子上还戴一白布围围。这围围内垫獐子毛或棕毛子,边上系有布环。一根束绳从布环中穿过束在胸前背后,可以将白布围围固定在肩膀之上,减少肩膀的磨擦。从整体上看一个武装齐全的扁担客,头戴草帽或白布头巾,肩上有束胸白布围围,腿上扎紧裹缠北乡是白的,东乡是兰的,足登麻鞋(北乡)或草鞋(东乡)手持搭柱,肩扛扁担,焉然一幅武士模样。他们是历史上商州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运输兵,也是农村姑娘心中崇爱的男子汉。
    扁担客按有无本钱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自己的本钱,挑上自己的货物,把货物从甲地贩运到乙地,货物卖出后货款全部归自己。这类扁担客只要不出意外,一般收入可观,但要头脑清醒。他们除过身强力壮之外,在与商行货栈那些老板交往中还要提高警惕,以防上当受骗,另外还要精通市场行情,能懂市场语言。如经纪人喊价时把一叫流,二叫月,三叫汪,四叫则,五叫中,六叫升,七叫星,八叫张,九叫矮,十叫足。那时山货市价不变。卖高卖低全凭出手货物斤两多少来变价。货物涨了价,按涨价多少把一百斤当一百几十斤计价。货物跌了价,按跌价多少把一百斤当几十斤来计价。这种结算形式逼迫着扁担客个个要懂百分比和斤称歌。在交货结帐时还要认识货签上的码字。如一写丨,二写‖,三写川,四写×,五写*(数字8右上方留缺口),六写丄,七写*(上“+”下“=”),八写〨,九写久,十照十写。在谈价商议的过程中,流行的办法是捏手。捏手就是不用语言要价还价。由经纪人和扁担客,袖筒对着袖筒捏指头。一个指头表示一个数,五个指头捏一起表示是五。六以上是用拇指表示五,大拇指和一个指头捏起来表示六,和两个指头捏一起表示七。逢十一时捏着二拇指转一下。这种市场交易的特点,如对其捏手的办法稍不留神就会受骗上当。一个经常出门赶集市的扁担客,虽然斗大的一字不识,可在市场交易中能说会道,流利精通。十分活跃。在当时交通闭塞的情况下,城乡人们普遍认为扁担客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属乡下的大能人。一但扁担客回家,日夜就有许多村民去他家聊天。除了打问行情外,还问外地的其它情况,扁担客都对答如流,一一回答。扁担客是农村的大能人。人们羡慕他们“家有扁担,不愁吃穿。”“扁担一担,媳子在跟前。”“搭柱一响,黄金万两。”“要吃白米细面,就要出门担担。”“扁担客常年在外,四海为家,八方为客。”扁担客逢年过节虔诚地将扁担用两根竹钉架在屋内墙上,贴上“出门大吉”、“黄金万两”的条幅,当神一样供奉。就是平时放在地上也绝不许人的脚步从扁担上面跨过去。他们以为那样会玷污了扁担的灵气,给自己带来不祥。另有一类扁担客是自己没有本钱,他们凭着一身苦力专替有钱人担脚送货。人们俗称这种人叫脚夫,或担脚的。他们只管担运不管算帐,更不操心赚钱亏本。这类扁担客经常给大货行运货。一队扁担客出发,各人有各人的货物数量。货行另派一人领着他们,向另一市场或货栈运输。这领队的名叫领东。他是代替东家押运货物与另一处货栈结帐收钱的。受领东指派担运货物的这类扁担客,所得到的只是一份微薄的脚力钱,那真是一滴血汗一文钱哪。就这样他们还得经常向货行领东打听消息,维持关系,不然就失去了吃饭的生计。
    那时候,长期出门上路的扁担客也有自己的宜忌日子。“七不出,八不入”是出门入门人的忌日。“三六九日好日子。”遇上逢三逢六逢九的日子,随便出入都是吉利的。
    扁担客并不是生来的硬汉子。他们有一个痛苦的磨练过程。初上路的人腰腿肩膀没有练出功夫。稍走一程就气喘唏嘘。腰腿疼痛,汗流浃背。一天下来哭爹叫娘,恨不能把担子撂得远远的。睡在床上身上疼得散了架一样。肩膀肿得不敢用手摸。第二天又要随同伙起床,咬紧牙关忍痛上路。到了路上,身处他乡不敢掉队。三两月后,双腿肩膀痛肿消失,功夫就炼出来了。可惜,许多人是过不了这一关的。他们往往是半途而废,视出门担货为畏途者不是一人两人。炼出功夫的扁担客,一肩挑一百五六十市斤重的货物,日行六七十里,来去自如。
    威胁扁担客安全的因素很多。有些险岩栈道,坡陡路滑,稍不留意,一跤跌倒便会货毁人亡。许多初入担运行列的人不懂节食对于保护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他们饱食之后负重上路,内脏突然出血,引起急性死亡。许多慢性病人带病上路,沿途劳累,病情加重,好好的人旅店歇宿一夜,第二天便上不了路,轻则休养几日,重则丢掉性命的不在少数。最可畏者走入峡谷或者荒野,突降暴雨冰雹,上有暴雨冰雹袭击,下有洪水暴涨,两岸悬崖峭壁,无处躲避,刹时被洪水吞没。另外山体滑坡滚石也是对扁担客生命的一种威胁。有年冬天王世珍的叔父旅途投宿蒿岔峪一山间茅店。夜半时屋后山坡解冻,巨石破屋而入。屋内并睡四人,王的叔父居中,睡梦中被巨石夺去生命。
    强盗土匪是扁担客安全的主要威胁。他们手持凶器或白天拦路抢劫,或夜晚趁旅客人地生疏入店杀人越货,图财害命者不在少数。为了避免匪盗伤害,扁担客经常要负重绕道行走。遇到绕不过的关口,就提前派人上前送上钱物,买得一时的过路安全。可是往往被他们收了钱财又遭抢劫的事也屡见不鲜。
    短途贩运是那里有货、那里有市场就赶那里。将乡下的粮食担去集市卖给对方,又从集市贩些烟酒杂货当天返回。人们习惯称其为“打贩挑”。打贩挑的扁担客,以自己的住地为中心,到周围的市场去赶集。长途肩挑运输的线路因货物不同,幅射到周围几省。行话说,要买黄表四川有,药材买卖马山口(河南省),潞盐山西运城有,山西出的是汾酒。要买皮货走西口(甘肃省)。常年出门的扁担客对各地的路程、客(旅)店都了如指掌。如“口见口,九十九”,是从商州的黑龙口到蓝田的流峪口的路程是99里。又如“七十里会峪脚不干”,“三十里崂峪走一天”,“四十里庙沟一袋烟”是对会峪沟和崂峪沟、庙沟等的路况里程的形象描述。在烈日炎炎似火烧的夏天和冰天雪地的冬天,长途担运行路是一种苦差。一路之上,心操行情,身负重担,真是身心不安。扁担客在这种情况下,都希望有一种引导情绪兴奋的事情,改变一下每个人的心情。于是打趣和唱戏就成了他们取乐的好方法。行路途上无老少,不管年龄大小的人都可开玩笑。扁担客们在说说笑笑中,不觉就赶了一段路程。唱戏也是一种提高情绪的方式。他们说:“唱两句光光子(秦腔),上一个梁梁子”就是唱戏消除疲劳的形象比喻。有单人清唱也有三五个人根据剧情对唱的。一路上《花亭相会》、《三娘教子》戏声不断。在唱戏中走路也确实另有一番风情。
    扁担客对各地的风俗也十分了解。啥地方啥忌讳,啥地方啥讲究都心中有数。到了南方客店,男女界限并不十分封建。店主人对扁担客十分热情。姑娘媳妇全家动手,给扁担客端水送饭,铺床暖被。全家人和扁担客一块坐地聊天,促膝谈笑。临别时还出店送一程。因此扁担客也偏爱去南方(泛指四川等地)办货。也有一些年轻人,出一次门引回一个南方姑娘作媳妇的事情屡见不鲜。长此以往,人们到了南方就如同到了家中一样乐不思家,往往忘掉了家在北方。日子一常,就形成了一句口头语——走南撂北。
    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现在乡乡通了公路,随着改革开放从国家、集体到个体户都用汽车长途贩运。可解放前,正是这些扁担客才在交通不便的条件下,依靠他们的肩挑运销,满足了商州人民的起码生活需要。现在许多人非车不行,甚至稍受点苦就怨天忧人。如今虽然日子好过,生活幸福,但那历史上人们曾经受过的苦难,我们不应当轻易忘记。时时回忆过去,就会使我们珍惜现在,努力奔向未来。

    材料来源说明:
    本文中许多行话术语及主要事实,均系约王世珍交谈而知。王世珍商州市夜村镇人,生于1924年,现是共产党员,曾任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历史上曾担扁担肩挑运销多年,对扁担客生活感触很深,所提供史料可靠。
    ——初刊:《商州文史资料》第13期(1996年)

出处:商洛史话/陈君铎.—商洛:商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