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改雒字及洛水名消失一议
责任者: 陈君铎
《竹书纪年》有:“尧五十八年,放子朱於丹水”的记载。《康熙续修商州志》记:“丹水县,今山阳竹林关”。说明丹水的最早只在竹林关或竹林关稍上一点的河段。竹林关以上的水系,并不是像今天这样全叫丹江,而叫洛水。
证明这条历史上的水系曾名叫洛水的记录是《太平寰宇记》:“汉元鼎四年(即公元前113年)置上洛县,属农郡。后立为上洛。太始二年分京兆,置上洛郡於此”。
汉元鼎四年置上洛县的原因《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一明显的记着:“居洛水之上,因以为名”。这就证明洛州的主水即今的丹江,在汉时叫洛水。
政区取名规律,多与该政区与名山名水的方位有关。如商南县是因在商山之南而得名。湖南、湖北都以洞庭湖为座标。依此推论。其州内有洛水者名洛州,其方位在洛水之上游者名上洛,其地处洛水之源者名洛源。(即白杨店镇下面的洛塬、故名在唐书中记作洛源,今误作洛塬。)其镇在商山洛水之间,名叫商洛镇。所有这些地名,都证明在这些地名出现的地区,有条叫洛水的河流。这不是丹江原名洛水的证明吗?
或有人说商洛即商山和洛南县的洛河的简称罢了。这种解释貌似有理,实际不然。上洛县治、洛州州治,即今的商州城,处于今名丹江上游,与洛南县的洛河相差百里之遥,而且丹江是古上洛县的主水系,也是古洛州的主水系。州县取名能舍近求远,舍主求次吗? 这就充分地证明古来竹林关以上的这段今名丹江的河流原名叫洛水。只是因为洛字有问题了,才将洛水和下游的丹江统一了水名,州名的洛字音不易改,只好改字,故而“洛”字由“雒”字代替了。后来洛字不用雒字代替了。雒字又返回了洛字,而洛水叫丹江的习惯形成了,就长久的叫成了丹江。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了弄清洛改雒字的真正原因,原《商雒报》曾有人来商县图书馆查阅过此一问题。原来是明天启元年(即公元1621年)出了个皇帝,就是光宗,他的名子叫朱常洛,为避光宗的名讳,因之将地名的商洛改成了商雒。大约从此之后丹江的故名洛水也就就彻底消失了。《陕西地理沿革》也持这一观点。
商洛用改地名避讳的事唐朝就有。唐德宗时,因阳城驿名,与名臣阳城的名字完全相同,就改为富水驿,一直到如今还叫富水。名臣竟如此,洛水、商洛与皇上的名字同用洛字,不改谁敢欺君。
1964年因雒字生僻,才又恢复了原洛字,又叫商洛了。而洛水改叫丹江,一是上下游统一水名了,二是叫习惯了,三是没有改回原名的必要,所以就固定了下来。
神话剧《劈山救母》中刘彦昌有句台词:“奉旨洛州去上任,路遇妖怪把我伤”,戏中刘彦昌上任的洛州就是如今的商洛市。不过这是本文的题外话。
出处:商洛史话/陈君铎.—商洛:商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