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宗不可淡忘的商洛人民饥饿史

责任者: 陈君铎

    由于工作关系,在为有关单位提供资料的过程中,我接触了许多有关商洛地区的史料。天长日久,在整理资料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这些史实都分散在《康熙续修商志》、《乾隆续修商州志》、《民国续修商县志》及其他一些书上。现按年代远近摘编于下。
    公元26年(东汉建武2年),“大饥”“商州金一斤易米5升”。
    公元993年(北宋淳化4年)2月,商州“大雪,民多冻死,夏大旱”。
    公元1336年(元天顺8年),“商州、洛南、山阳大饥,人相食”。
    公元1369年(明洪武2年),商州“大旱,民饥”。
    公元1427年(明宣德2年)商州“旱,大饥”。
    公元1485年(明成化21年),商州、洛南“人相食”。
    公元1565年(明嘉靖44年),商州“饥,斗米3钱”。
    公元1598年(明万历26年),洛南“六月水败城廓,毁田庐,洛滨死者百数十人”。
    公元1631年(崇祯4年),商州、山阳“旱、斗米银三钱,饥民抢劫”。
    公元1636年(崇祯9年),商州“蝗,大饥,斗米6钱,饿殍载道”。
    公元1638年(崇祯11年)、1639年(崇祯12年),商州“俱旱,饥殍过半”。
    公元1640年(崇祯13年)商州“斗米一两六钱,饿死无算,人相食。山外趁食来者数十万,抛妻鬻子饿死无算,人相食。官长令掘万人坑瘗之”。山阳“大荒,斗米2两,人民流离,群盗蜂起,官衙民舍尽为灰烬”。洛南1640年、1641年“连饥,斗米2两,人相食”。
    公元1691年(清康熙30年),商州“大旱,斗米5钱”。
    公元1721年(康熙60年),镇安“饥”。
    公元1813年(嘉庆18年),商州“夏旱秋潦、稻苗半槁,年大荒”。
    公元1833年(道光13年),商州“州地大饥,人相食”。
    公元1846年(道光26年),商州“又饥,较十三年稍减”。
    公元1877年(光绪3年),商州“大饥,至4年(1878年)3料未收,饿死人命多半”。
    公元1887年(光绪13年),“寨镇一带旱荒”。
    公元1900年(光绪26年),商州“大饥”。
    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和几十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下,许多历史真相在史籍中被歪曲抹杀了。例如至今商洛民间口碑传说,妇孺皆知的民国18年,饿死人命的大年馑都没有记了进去。可见以上史料真是挂一漏万的了。
    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首先发展生产,解决人民关心的吃饭穿衣问题,但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取,所以40多年在摸索中前进,走了一个大的马鞍型。由于我们代表人民的利益,发现了问题立即改正。近十多年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搞活政策指引下,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仅用了十多年时间走出了马鞍型低谷,第一战役告罄,温饱工程竣工。我们当初只想喝碗稠糊汤的愿望,变成了白米细面。党还要领导我们前进,为人民创造更幸福的生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商洛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几千年,四十多年,十多年之间是一个什么比例呢?那真是用了不到百分之一的历史时间就解决了一直威胁人们生存的整个历史问题哪。学历史可以使人头脑清醒。但愿人们不要淡忘这些用血和生命谱写的历史,不要淡忘我们自己的国情,珍惜我国人民前仆后继开创的社会主义时代,珍惜才从正反两种经验中痛苦产生的改革、开放、搞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安心为了子孙后代创造幸福。让历史永远成为历史去吧。
    ——初刊:《商州政协》第2期,1992年6月刊,总第10期

出处:商洛史话/陈君铎.—商洛:商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