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商州寿泉考
责任者: 陈君铎
白居易有首“重过寿泉忆与杨九别时因题店壁”诗:商州南十里,有水名寿泉。
涌出石岩下,流经山店前。
忆昔相送日,我去君言还。
寒波与老泪,此地共潺湲。
一去历万里,再来经六年。
形容已变改,处所犹依然,
他日君过此,殷勤吟此篇。
读罢这首诗的标题和全诗,可知作者白居易写诗时的心情。他经过六年的奔波之后,在面容十分憔悴(“形容已变改”)之际,忽然见到六年前初见过的山店、寿泉等景物“处所犹依然”的情景。在情感碰撞中,回忆起他离京与好友杨九(杨弘贞)告别的时候,杨在他当时感到再要返回京城已属无望的壮态中,就曾预言他一定会归还的,(“我去君言还”),如今预言果成现实。欣喜之中在“店壁”上题诗,以表感慨。而千百年来,人们脱离了题诗的这种特定环境,把这种旅途“因题店壁”的即兴诗,当作在商州城内的创作诗去理解。研究人员心目中写诗的地点发生了变化,推理研究的结果自然与原意发生了误差。所以千百年来《康熙续修商州志》说寿泉在南石底,《商洛古诗文选注》说在城南十里的周尖角。因只机械地照“商州南十里”的文字去寻找,所以一直未找到诗中所述的寿泉。
像这种触景生情的即兴诗,一般能勾起作者内心深处感情的“景”都有实际可查。所生之“情”都有来由可考,只要研究中认真对待,其诗中反映事物就一定会明白。
作者白居易公元815年,在朝当左赞善大夫时,因对朝中一大臣被暗杀,上书请彻底追查,触怒了宪宗皇帝,被贬职江州时,初过寿泉前往江州的。此时他的心情是诗中说的“寒波与老泪,此地共潺湲”。六年后穆宗即位,将他由江州转往忠州的任上召回长安,重新安排朝内当官。这六年时间往返路过寿泉使他感触不少,那么找出他两过寿泉的路线在什么地方,寿泉就一定在路边上。
从白居易经商山路前往江州时沿途所写诗作《初贬官过望秦岭》、《仙娥峰下作》、《发商州》、《宿棣花馆闻雁》、《题四皓庙》、《武关南见元九题山石榴花见寄》中地点所反映的路线,可知当年他走的路线是本地往东的方向,在东南处出武关去江州的。说明白居易是走的古道商山路。六年后北返时的诗作“万里路长在,六年今始归”(《商山路有感》)的诗句,和《棣花驿见杨八题梦兄弟诗》就知道他仍旧走的是老路回了长安。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我们中国自古有一个习惯,即把长江以南的地方称作南方,把长江以北的地方称作北方。由于白居易去的江州,相当于现在的九江市范围,处在长江以南,所以习惯称作南行。返回的长安在江北,所以叫北返。懂得了这个道理,就知道诗中的“商州南”是商州偏向江州一方的方向,不是正南的方向。具体在商州就是向东方向的。因为白居易写诗时是在旅途一处驿店(因题店壁),不是在商州城,只要你沿着商山路朝这个方向,按诗中描写的条件寻找,一定能找到白居易两次经过的寿泉和题诗的驿店(即诗中的山店)的。
唐宋时代的诗人习惯以数词入诗作形容词。这是一种修词方法。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陈子昂《感遇》中的“故乡三千里,辽河复攸攸”,王禹偁《听泉》中的“南下阌乡三百里,泉声相送到商州”,这里的“三千尺”“三千里”“三百里”都是形容词不是数词。同样道理“商州南十里”中的“十里”也是一个形容词不是数词。它是描述了一个十里之外,百里之内的范围。因大于百里就可用“商州南百里”的诗句概括,小于十里的,用具体数词入诗不违反全诗采用的五言体句式。按这个道理1998年商州市文物普查时我委托参加普查的二儿子陈浩宏代劳查找,他回城后欣喜的告诉我,果然在商州城东四十五里,也就是诗中称的“商州南十里”范围处,即今商洛市商州区白杨店镇李塬村东头,一个石岩嵌下边,发现一个至今还在流淌的、有避瘟疫、保健、益寿作用的古泉。其作用符合“寿泉”的功能;其与商州城的方位正是“商州南十里”的诗情位置;其泉水地点符合“涌出石岩下”的描写;其地理位置在一边是丹江,一边是山岩,中间是当年商山路的大路边上。古今行人到此须涉江淌水而行。才从长安左赞善大夫位上出行商山路的白居易,不管涉水还是船渡丹江,受此苦役,怎不“寒波与老泪,此地共潺湲”呢?其泉水溢出部份,流入丹江就从著名的唐代洛源驿前流过。这不就是诗中描写的“涌出石岩下,流经山店前”中“山店”暗喻的洛源驿店吗?
经过一千多年的沧桑,如将唐时商山路洛源驿与诗中情景对比,依然互相符合。其驿店环境,唐代另一诗人雍陶在他的《洛源驿戏题》诗中描写“柳荫春岭鸟新啼,暖色浓烟深处迷。如恨往来人不见,水声呦咽出花溪”。这种环境,怎不引起诗人的留连呢?《太平广记,续定命录》记载,杨炎被贬南行时,在洛源驿“逢道州司户参军李全方挽运入奏”之事,说明这里歇宿的官员,多是进出长安的大员。可见白居易不管是南行北返,在这里歇息是当然的了。洛源驿位置距棣花驿二十里路,是白居易北返途中,在棣花驿写《棣花驿见杨八题梦兄弟诗》的下站。看来当年白居易是在这处驿店歇息中,重见了六年前的山店即洛源驿仍旧“处所犹依然”,而自己却在这短短的六年贬官生活中“形容已变改”,互相对比,触景生情,在店墙上留下了《重过寿泉忆与杨九别时因题店壁》诗的。并因此将驿店前流过的寿泉告诉给了后人。今天虽然当年的驿店不复存在,但重读原诗,按图索骥,我们又找见了一千多年前白居易诗中的寿泉,并因此找见了白居易当年题诗的“山店”洛源驿,这是对历史的复原。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就应当把当地人称神水的古泉仍叫寿泉。
出处:商洛史话/陈君铎.—商洛:商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