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太子寺、丞相沟地名反映的历史问题

责任者: 陈君铎

    当今商州区西荆乡现实存在的太子寺、丞相沟两个地名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周厉王的正宫久不生育,只有偏宫苏娘娘身怀六甲。正宫出于妒嫉,便在厉王面前枉进谗言。厉王盛怒,不容苏娘娘分辩,便逐其出宫。苏娘娘拖着笨身沿南山而行,到了商州城西的丹江河畔,生下一太子。她怕正宫差人追杀,就用宫中带出的杏黄色包袱将太子包好,沿河谷向上游逃避。行间见沟中有一寺院,就将婴儿偷偷放进寺门里。寺院的老和尚听见婴儿啼哭,甚觉奇怪,即前往察看,他从杏黄色包袱中断定婴儿定是皇宫后裔,便抱回寺中精心喂养。
    18年后,周厉王弄清了正宫当初谗言陷害苏娘娘的情由,便派一丞相出宫寻访。丞相沿当初苏娘娘出逃路线寻访到现今商州西荆乡的一条小沟后,失去了线索,于是便在当地住下来,一边种菊赏花,一边打听苏娘娘下落。不久竟在与他的住地只有一山之隔的另一条沟里找到了已经18岁的太子和杏黄色包袱。丞相当即回宫复命。厉王喜不自胜,便在太子住的小沟口修了座“玉皇阁”,以谢天恩,并把太子住的这个寺起名为“太子寺”,把丞相住的那条沟叫做“丞相沟”,丞相当初种菊的地方唤做“菊花园。”
    此传说不免杜撰之辞,但地名是千百年来代复一代沿袭流传下来的。这些地名的历史面目不可能如此故事化。相反倒是一个消失很久的故国留在地面的矿苗。
    关于楚国的来源,史学界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在最初的时候,荆山地区有一个以地名荆山为名称的部落。他们距北方关中的周国很近,两个部落国无定土,经常发生争斗。周国把荆山的部落称作“荆蛮”。时间长了,周国不断强大,地处荆山的“荆蛮”为避其锋芒,逐渐南迁,最后留居在如今的江苏、安徽、湖北等地,成了历史上一大强国,这就是后来的楚国。
    如今人们找寻楚国的发源地最初的荆山,发现全国的荆山很多。《辞海》中荆山条就有几处。但有一处是“地处朝邑之南,其地无山”。并没有说在朝邑之南多远。从地图看来,太子寺、丞相沟所的西荆山就在与朝邑隔条渭河的正南方。不过远点罢了。山水之距,那有近在咫尺的道理。而且距处在关中的周国较近,有互相发生战争的地理条件。由此使我萌发了,如今西荆乡的太子寺,丞相沟所在地荆山就可能是古来变动中“荆蛮”的古国都的想法。如今的西荆山就是当年的荆山。其所以叫西荆山,是站在大荆这边的人给荆山前边加了一个指向词“西”字而己。丞相沟,太子寺可能是消失了的“荆蛮”时期楚国国都的丞相太子住地。如今人们只知荆楚不分,却不一定把西荆山与楚国联系起来。
    历史是一门科学,是不依人们的想象为转移的,到底太子寺、丞相沟是如何来历,有待将来这一地名越来越得到人们关心的时候。按科学的方法考证。
    不过历史也像一条汹涌的河流,淹没的也就淹没了。如今留在商州大地上的与楚有关的楚河(三十里铺河)楚王山(秦王山)大荆河(荆楚相通)及门联上写的“近依丹水家声旧,远昭彭城(彭城即楚国南迁后的国都,也就是如今的江苏省徐州市)世泽新”给人的启示都与楚有关。武汉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江汉论坛》发表的文章就论证了商州古城就是历史上古楚国熊绛所居的丹阳城。1997年6月北京大学教授,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对商邑古城附近发掘的一批战国楚墓群察看后,指示这一发现将会对陕西楚文化以及对楚西北边境地区古文化研究产生重大意义。这正是考古界和学术界在探索研究楚文化发展过程中所长期寻找的重要环节。说明商洛地区的楚文化有深厚的积淀。但愿此一联想能在进一步研究中得到专家的重视。

出处:商洛史话/陈君铎.—商洛:商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