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宗历史留下的公案

责任者: 陈君铎


    ——家谱证明陈士(世)美遭遇奇特
    由于以陈士美、秦香莲为主人公的公案戏,日臻完美的表演,使这种戏的陈士美原型的奇特遭遇,也随之提了出来。
    1、剧目本身的矛盾。戏中包公是宋代人。主人公的唱词多次出现湖广省一词。而我国在元代以后才设了省,说明作者在剧目时间上是蓄意隐瞒的,其隐瞒时间的动机可能是主观原因。
    2、传说之一:陈士美,按世系推算当为明代万历年间人。当年,他偕同二位同乡一同赶考。开榜之时唯他一人进士及第,当场封官。二位同乡请他看在既是同乡又是同时科考的面子上,到任后,利用职权为他们各谋一官半职,落个体面。陈士美害怕提前许愿,乱了皇上律条,坚持不可苟同。不管二位同乡如何哀求,还是没有打动他的恻隐之心,即单人赴任而去。二位同乡,深感陈氏绝情,因而编了一本取名《六亲不认陈士美》的戏,发泄愤慨。演出后不断改动,最后改成陈士美欺骗皇上、杀妻灭子、被包公铡了。取得了哄动效应。因而剧本被改编成各种曲目,广为流传。
    陈士美身居高官,在律条与人情之间,他选择了以二位同乡,中榜封官在外为名,并以儿子名义为二位同乡的父母送钱。后来二位同乡回乡后,果然因此受到父母和乡党的载誉。二同乡光荣之后,感到事有蹊跷。当他们终于明白是陈士美在暗中帮自己忙后,深感自己做事太伤他的心。可这时《六亲不认陈士美》的戏已经流传各地,由戏不由人了。在两难情况下,二位同乡在感到大错铸成,无颜相见,给陈士美留下万世骂名的同时,神秘的消失了。
    3、历史证据:在明末,一支由湖广迁来商州的陈氏家谱中,果然明确地记载着“陈士美元配黄氏”而不是秦香莲的历史记录。
    到此,这宗高官公案,终于划上了句号。它告诉人们:尽管求人心切,不如意,应留公允暖人心。

出处:商洛史话/陈君铎.—商洛:商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