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魂
责任者: 李宗泽
如果你登上了高山巅,对着众多突兀的青峰,高亢激昂地吼上一段《智取威虎山》的唱段,你会立即听到山的雄浑的回应,有似乐厅的环绕声,那就是“山魂”与你对话。
山,是个扑朔迷离的世界。尽管你觉得在年轻时早就熟悉了她,但是直到古稀,也才算初步了解她。因为你一生到了此时才真正知道,是山给你了生命活力,是山启发了你的心智,又是山使你回归到安贫乐道的淡泊人生的境界。
早晨,山总是比太阳醒得早。在那微曦的山道上,山民们已开始进城贸易或打工了;在那山坡的庄稼地中,村姑们已开始作业了。每日就在这时城里的人进山了,这里边有工薪阶层、有学生、有店员、有离退休干部,老老少少他们是晨练,我当然是其中之一了。这时的山,早已开始吐故纳新了。看那峻拨背后的明媚,闻那氤氲之中的清馨,甘甜清爽的空气,神秘诱人的景态,把你和自然融为了一体。
现代人,无论什么人等(当然也包括农民),总是以追求城市生活为最理想的生存方式。岂不知,这大自然赋予他们的天然心态,仍然与山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这不,人们好像只有进到山中,方能不拘形态的潇洒一番。说起我这家乡的山,不过是大巴山中的一处支脉,也并不是名山大川,不过她处于汉江源头,倒也有着别具一格的灵气。她很平淡,但这平淡中总给你一种母仪天下的凝重:她很古老,但古老中却也不乏现代气息;她是贫穷的,但她更是无私的。常言“穷则思变”,就这个“穷”字,才引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热爱山,正是这山的不断变化,协调了人们的喜怒哀乐。记得在“大炼钢铁”的那几年,热热烈烈之中的凄凄惶惶,荒山秃岭之中的瓜瓜菜菜,根本没有体味到“山”正在凄风苦雨中,默默无闻地,无私地拯救着人们的厄运,山帮助人们度过了一段何等惨烈的岁月呀!今天,当我们已是皓首银须之际,山却又变得这样年青,以她广博的胸怀,满含深情地为我们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你看吧,当人们一进入山里,就像入了大海,更像被放逐的金丝鸟,不拘形态的自由自在了。或高亢欢歌、或狂舞操练、或采撷桑麻,甚或调笑嘻骂。偶有山雉野兔,便更添情趣。山也只有在这时,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面对自己茁壮成长的孩子,慈祥地笑着。
我喜欢独自散步。我企图独享山中的静态美,从那中间探索我过去未能领略到的东西。我发现,山中的静,有着一种非常深邃的底蕴。这种静是一种开放,它能包容任何事物发展中的矛盾,同时又能协调任何矛盾之中的冲突。然而她却并不是死寂一团。那里边存在千姿百态的生命信息。那袅袅的炊烟,那松风的对话,那微喧的啁啾,那泉声汩汩,还有那盘旋在峰云之间的仙鹤,都为这种静态谱上微微的涟漪。当朝阳对着群峰吐出金霞之时,整个山便为之活跃起来。你发现这天地之灵气交换得如此丝丝入扣,那静态之中的动向,动向之中的和谐,和谐之中的欣荣,无不使人产生一种意气风发的参与者的骄傲,因为你毕竟是这大自然中的一员。但我对自己却又同时产生了一种茫茫然的惭意。
同样是山,同样是水,为什么在青年时代没有产生过这种感受?我有一首绝句是这样写的:“险水寒山无尽处,头悬三两白云庐。盘陀漫探羊肠道,讨问乡亲水有无?”这是写实也是写意。那盘旋40里的高家池,洗脸水还要留下淘菜,会给你留下什么诗情画意呢?饿着肚子肩负着党的使命,把“美好前景”传播给山民们,自己果然便饱了么?不过必须承认自己身在山中,心在山外,根本不会体味“山魂”的坚韧不拔的魅力。她需要一种同样坚韧不拔的精神来认识她,她是文化的根本,同样需要有深厚文化积累的人来了解她。在那个时代,文化是罪孽,愚昧是主人,我们也只能跟着愚昧了。其实,山终归是山。她生来就是生命的摇篮,她的个性便是屹立天地之间,他的义务便是无私奉献,他的能量足以转换人间的枯荣。而他的权利便是惩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物。她不容许任何人亵渎她的神圣使命。
今天,人们在锦衣鼎食中不再敢轻慢山的尊严。你对她稍加回报,她便将母亲一样的胸怀,将你拥抱在她温暖的怀抱里。你呼吸到她的气息,她清洗了你的肺腑,你的血液和灵感便与她交融起来了,你深深感到了她的多姿多彩和像哲人似的内涵,把你的心智激发得沸腾起来。
赏山不如读山。前边提到山是文化的根源,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写遍名山大川无不在“读”字上形成他们的篇章。山是一篇文章,会读则心有灵犀一点通,她便会丰富你的学问。她总是以四季变化表现其宇宙信息之中的真善美。春天,当然是山的花季,在那春熟十八变的过程中,这生命的节律会挑逗起你新一番追求;夏天的山是热烈的,那苍松翠柏之中的滚雾,那跌宕起伏的洪流,那如似炼炉的骄阳,还有那电闪雷鸣后的长虹,难道不会给你增添奋进的力量吗?秋月高照,冷艳如玉,清冽之中的恬静,孤悬之中的清高,正对应了你人格的魅力,和成功之后的反思,你虽然已踌躇满志,却也渐生淡泊人生的思索。冬天的山,无疑是凝重而自信的。那凛冽不可稍亵的冷韵,那呼啸不可轻慢的风骨,使你想到了傲岸的昆仑。如果你敢于顺着她的臂膀不断攀登,激出满身大汗,你就知道冬也不过如此。
家乡的山,凝聚了汉水源头的精气,实质上便是这960万平方公里中华魂的缩影。这帧缩影正是人间变化的全息写照。人们不一定窥透她的全部信息,也只有同她共步经历了世间沧桑变化的老人们能真正体味得到。这种体味常常使人们获得涅槃再生似的奋进精神。
【作者简介】
李宗泽,笔名原草,生于1935年,宁强县人。陕西诗词学会会员。长期在电影发行放映单位工作,已退休。发表散文、评论、诗词多篇(首),有《中华诗词格律今风三百首》。
出处:羌州古镇青木川/孙启祥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