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记忆中的“风雨桥”

责任者: 徐种德



    “风雨桥”即是作家叶广芩笔下生花所描述的“河上有带廊的木桥,比美国电影《廊桥遗梦》那座桥漂亮多了……”,这是作家高人雅量对青木川“风雨桥”的热情夸奖和赞美。这座桥的造型是:古雅质朴,方正坚实,没有半点粉饰、美化、雕琢的迹象,颇有古典建筑“小桥流水”的韵味。我一想这座桥也就有古代诗人“骑驴过板桥,独叹梅花瘦”那样的幽雅情怀,自觉神清气爽,陶然自乐,真有身心都浸在一个无比愉悦的境界中的感觉。
    当年魏辅唐曾在街巷口修建过一座两礅三孔桥面带石柱石栏的石拱桥,命名“济川桥”。在1952年夏天一场特大洪水中把桥冲断了半截,来往行人上街都要翻越断桥拱背,车马载运更要绕道另走,既不方便且有危险。1957年夏秋间,政府为保证安全畅通,拉开了建新桥的序幕。以民办公助的原则,县、区、乡三级联手负责的方式,拨出经费,征调全区民工,所需大量木材在青木川就地砍伐取用,民工是义务参战,石木工匠给予一定补助。干群齐心合力伐木改板,背沙运石,雷厉风行地劳动苦干,高度发挥了热爱公益和创造的精神。经过一个秋冬冒雨顶风艰苦奋战铸造了一座能遮风避雨的木板“风雨桥”。桥长约30来米,横跨在金溪河上,在原来的柱孔上铺粗壮长木作桥梁,桥上依次严密紧铺厚实方板,板上仿铁路双轨式长压厚板条,再用大铁钉锁钉,连成一栅式整片,两旁廊柱栏杆端正排列,棚顶上盖瓦坐脊。整形像一艘静止的大篷船,更像一个搭在街口的上船跳板。从来就有“青木川”是舟形的说法,当今的人们上了船,满可以“乘风破浪会有时,高挂云帆济沧海”了。
    登上新桥远眺,则见韩家垭、秦家垭、斩龙垭三垭三角形鼎立巍然。将军石、画眉笼、七星堡三山高峰及天,四壁群山环列,溪流纵横,川道中田舍平畴星罗棋布,风光宜人。桥下金溪河潺潺流水清澈亮底,游鱼可见。倘是月白风清的夏秋良夜,街友们坐在桥上乘凉聊家常,悠闲自在,亲切依依,尽情享受静谧和谐、赏心乐事的月夜甜蜜和温馨。
    流年逝水啊!“风雨桥”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史历程,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饱受了风剥雨蚀的摧折,有几处桥梁已经断裂朽坏,险象环生。2002年,县财政投资启动拆旧换新的建桥工程,在原址原基上新建了古典式华美的“飞凤桥”,送走了先桥的历史痕迹。当初建“风雨桥”时,除了由我写过“一九五七年建”的一个长木牌,悬挂在桥正中外,其他就再没有记事文字了。现在“风雨桥”已经消失了,最让人们深刻铭记的是在日晒雨淋、吹风下雪的日子里它就成了赶场人们的“保护伞”,商贩摊点和农户产品都搬到桥上来进行交易活动。来往拥挤,挨肩擦背,真有水泄不通的不良现象,但也解决了农商们贸易上的一时困难,给活跃地方经济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契机。同时它承担了国家社会发展前进的交通任务,烙印上推动历史前进的成千累万人们的足迹,功不可没,值得记忆,很值得大家永远的记忆。

出处:羌州古镇青木川/孙启祥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