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漫金山话古今
责任者: 汪玉奇
几百年来,一部神话古典戏《白蛇传》久唱不衰。近些年来,又相继出台了《新白娘子传奇》、《白蛇后传》等等,又给人平添了许多喜怒哀乐。随着《白蛇传》的家喻户晓,江苏镇江的金山寺也随之名扬天下。然而,人们有所不知的是,《白蛇传》中水漫金山寺的神话,如今却在西秦边陲巧合了,金山寺真的被水淹没了。
一
在陕、甘、川三省交界处有一山环水绕、景色秀丽的山乡小镇,它就是陕西省宁强县金山寺。历史上这里便是秦、陇、蜀交界处的重要关口,常有重兵把守。此地海拔仅500余米,群山叠嶂,河谷纵横,川坝相连,气候温和,出产的粮食、瓜果、蔬菜品类繁多,堪称鱼米之乡。三省边民相互通婚,兴桑事农,鱼猎商贾,各守其道甚为安谧。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决定在四川广元市北三堆坝镇修建大型水电站。政府即在水库淹没区实施移民政策。水利建设者们日夜施工,将那滔滔白龙江拦腰截断,形成一个水淹数百里的白龙湖,75万千瓦的大型水电站,于1997年10月1日关闸蓄水发电。从此,金山寺便被淹没在碧水茫茫的白龙湖中,一个富饶美丽、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永远消逝了。
金山寺面积近80平方公里,人口4000余。解放后设置为乡、公社。在50至70年代,当地政府带领人民大兴农田水利,修塘建库,改河造田,拉电修路,使这里的人民过上了温饱生活。回首金山寺的历史,倒也有诉说不完的历史文化、名胜景致和轶闻趣事。
二
据碑文记载,远在宋朝之前,金山寺原名金蝉寺。因小镇东头金溪河畔有一座长50米、高近80米的小山,状若卧蝉,故名蝉山。传说此山中有宝物,夜夜鸣叫,伴以金光闪灿。蝉山之东为数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使人望而生畏。金溪河水自北而来,直冲崖下,激浪涌雪,甚为壮观。不知何时起,有人在其险崖峭壁凿窟塑神,修庙建寺,后谐音为金山寺。
金山寺小镇坐落在十里川坝东首,一曲金溪河水绕镇而过向西注入四川境内的白龙江。另有南来小溪将小镇一分为二,河边柳树成荫,鸭鹅成群,常有姑娘、媳妇在这洗衣淘菜。小镇东街头有一古柏,状若华盖,树下原建有字纸库一座,高丈八,宽5尺,通体石雕、图文并茂,上有对联两幅:“白云封锁长生地,明月照临水发城,”“千里来龙远,万代儿孙长。”此旧时读书人为崇拜孔圣、敬惜字纸而修。平时人们将遗落的废旧字纸收集起来投入石库内,年终祭祀孔子时,集中焚烧。拿今日观点来看,则不失为讲环境卫生的文明之举。
在小镇中部即小溪东侧建有文庙,西侧建有关帝庙,数关帝庙最为壮观。登数十级台阶而至关帝庙门,门楼前一对石狮昂首而蹲,显得古朴而有灵气。门楼直对正殿,两侧厢房相对。下街有一石拱桥,名曰寡妇桥,小巧玲珑,据说是明朝之前一富家孀妇积善所为。其两侧原有苍劲挺拔的古树数棵,70年代之前常有白鹤栖息,鸣声悦耳。昔有高僧云游于此,见这里山高林密,小桥流水,仙鹤飞翔,钟毓灵秀,遂在龙池山下金溪河北岸建一大佛寺,四方僧众云集。春去秋来,晨钟暮鼓,香火日盛。随着岁月流逝,在该寺院的后山坡上留下了上百座舍利灵塔,以及众多僧人坟冢。然而,天下没有长久的兴隆,相传蝉山宝物不知何时被一喇嘛盗走,从此蝉山寂然。寺院中的高僧相继圆寂或云游他方,古老的寺院日渐衰落。曾占地上百亩的寺院在民国时期仅存四五十间殿堂禅房了。在解放后的50年代,将寺院改建为人民公社的综合厂。经过文革浩劫,寺院中所有的神像碑刻,以及那些精雕细刻的建筑物荡然无存。尤为可惜的是那些足以证实金山寺古刹悠久历史的佛教舍利灵塔群,也败毁于70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中。
三
小镇之北有高耸入云的龙池山,海拔1160米,山峰奇险,瀑布飞溅,有一汪明净的湖泊似明珠镶嵌在山巅,湖水湛蓝,深不见底。湖泊四周森林茂密,长满青苔的古树上爬满了常绿藤蔓,蓝天白云倒映在静谧的湖中,偶尔有鹿、猴、羚羊、熊猫等动物在这里汲水戏玩。从湖边再向上行,又有一峰似利剑直插云端,峰顶有道观一处,殿堂10余间,早年有道士数人在此修身养性,笑看人间。
寻常的龙池山云雾缭绕,若隐若现,湖泊中常有一柱状雾气腾空,据传说那是蛟龙在池中游玩,每当有此景象,必有洪涝之灾。若湖中有多个太阳显现,则必有旱灾。所以每当大旱之年,周围百姓必上龙池山祭祀求雨。
人类社会科学文化在不断发展进步,但是,人却变得越加野蛮、愚蠢和疯狂。他们毫无顾忌地对大自然进行无情的掠夺和破坏。在“钢铁元帅”升帐时期,人们先是将道观中生铁铸就的神像砸毁扔进了炼铁炉,随后又在“大跃进”、“文革”年代,轰轰烈烈地向大自然开战,毁林开荒,熊熊大火在龙池山燃烧了半月之久,致使龙池山的庙宇片瓦不留。昔日那遮天蔽日的森林没有了,湖泊也慢慢地干涸了。那些上了年岁的老人愤然言道:真是作孽、作恶呀!老天爷不答应,山上神灵不答应。老百姓常说:作恶之人必有恶报!世上之事说来也多有巧合。昔日上山带头毁森林、捣古迹的两个暴徒,后来均死于非命。六七十年代,旱涝交替,百姓苦不堪言,然而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肆意破坏大自然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恶果。
80年代初,春天降临到龙池山,政府在巴山腹地实施飞播造林工程,如今的龙池山早已变得满山翠绿,百鸟啼鸣了。
当你站在龙池山巅极目四望,立刻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东望阳平关,群山巍巍,西望白龙湖,碧水茫茫。每当夕阳西下之时,金波闪闪,渔舟点点,顿感天地的胸怀是如此开阔,对人类是如此恩赐和无私。回首人生,昨日人情世故的纷扰和忧愁,以及世间的喧嚣与嘈杂已被徐徐清风涤荡干净。人性特有的善为本、静为安、乐为怀的明净心态立时展现出来。反思人之虚妄、贪婪、奸诈、嫉妒等等之心是多么无聊与可憎。
四
龙池山东约两公里有龙神庙。俗话说:“大水冲了龙王庙,”如今龙神庙已淹没在宝珠寺水库之中了。但有关龙神庙的历史故事尚传诵不绝。
龙神庙坐落在一个山青水秀的小河边。修建的式样别致、精美,3层四角楼亭耸立在“二虎”对峙的山峦之间,一条乡间大道穿楼而过,数棵上百年的皂角树笼罩着神庙楼亭,显得古幽恬静。两条小河在神庙东侧汇集,先辈们在此修建了水磨坊,清澈的溪水哗哗流淌,春夏秋冬,水磨轮飞溅着雪白的溪浪,永远不知疲倦地旋转为老百姓造福。楼亭、古树、小溪、水磨、弯弯的乡间小路,使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
听老人讲,早年间常有孤独僧、道或鳏寡老人栖居于神庙煮茶、肆酒、指路于行人为生。昔日那些骑马坐轿、步行往来的商贾行旅,总喜欢在此歇脚,那些南来北往之人,无论相识与否,在此相遇讲究的是缘分,烟、酒、茶那是不分家的。山南海北闲谝阔谈一番之后,互称老表弟兄、婶姨姐妹而各奔东西。
据原庙内碑文记载,此庙始建于晋朝什么年间,历尽春花秋月人间沧桑。层层楼上的粉白墙上,涂满了历代过往行人题留的诗词歌谣。其间既有乡间穷秀才的“大手笔”,也有渔樵农夫酸甜苦辣的打油诗,可称为山间乐府,只可惜未将其收集留存于世。
记得童年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路经此庙玩耍,忽遇一位自称从县城下来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人。他20多岁,长得棱眉鼓眼,小白脸高个子,一身绿军装,胸前戴着茶缸盖大的像章,左手胳膊上套着红袖套,斜挂着背包,身旁吊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黄挎包,手拄一竹棍,汗流满面,一手拿着帽子扇凉,左摇右晃,偏头搭脑,活像得了瘟症的“骚公鸡”。当他有气无力晃到龙神庙一屁股瘫在地上时,喘息片刻只见他像鸡弹命似地折腾了好几下才将背包摔开,奔向房后的泉水井旁,屁股朝天,畅饮了一会儿,站起来敞开上衣,站在大树下抬头四望,蓦然来了精神,朝天大吼了几声,便唱起了《红灯记》中“临行喝妈一碗酒”的唱段。我和几个同学像看猴把戏一般围着他,那人向我们问了些当地的情况后,便爬上了楼亭,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看了一遍后说道:“这里简直是牛鬼蛇神的世界,金山寺公社的文化大革命若不从这里开刀,那简直是对革命的犯罪!”这位城里人急匆匆赶到公社。黄昏时分,小镇上响起了急促的锣声和吆喝声:“‘四类分子’紧急集合喽!”那位从县城来的人正在紧锣密鼓地安排人去拆毁龙神庙。公社干部苦苦求情:“那龙神庙是革命群众过路歇脚、避雨、乘凉的地方,请留下吧。”任凭公社干部怎么说,那位县上来人就是立场坚定,态度强硬。情急之下,公社一年轻小伙子急中生智,从屋里拿出一本“红宝书”,跃身站在当院乒乓球台上高声道: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当把这段语录一念,真给镇住了,满院鸦雀无声,只见那人愣了会儿神,软绵绵地改了口:“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毛主席说得对,我们照办。但是楼子必须把顶上拆了,留一层,以方便革命群众的需要。还必须把龙神庙3个字改了,现在是东风吹、战鼓擂的革命时代,就改成‘东风楼’吧”。这位县上来人一面指挥民兵连长带人连夜去拆改龙神庙,同时又叫人赶做一面5尺长、2尺宽的木牌,他亲自动手写了仿毛体“东风楼”3个字,当时他写字时那肃穆的神态,活像孝子请人给亡灵写牌位,实在叫人好笑。
第二天中午时分,他跑到我们学校指挥校长立马把学生集合起来训话,然后扛上红旗,抬上“东风楼”木牌,敲锣打鼓来到龙神庙。那些“四类分子”大战一个通宵,至中午时分硬是把楼子拆改停当。那位县上来人在那歪歪斜斜、四不像的建筑物前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在一阵口号声中那块“东风楼”的牌子被庄重地挂了上去。从此,这“东风楼”前就经常战鼓擂、红旗飘、人如潮了。每当金山寺公社召开批斗“走资派”大会,迎接“红宝书”发行,欢呼最新指示发表等等,人们必到这“东风楼”前聚会或游行。
龙神庙随着朝代的兴衰更迭,数次被毁又数次修复,历经风风雨雨,终于在70年代后期,古树被伐,庙楼遭毁,而今仅剩残墙断壁了。
五
昔日的金山寺山青水秀、物产丰富,在不足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建有较大规模的佛寺两处,庙庵、道观数十处。从龙神庙往东行约3公里的地方名曰塔寺。该处3条小河汇集,4座山如雄狮对峙,曾有风水大师路经此地言:“此乃绝妙之地。”不知在什么年间在此建下佛寺,有三进院落,大门外南侧建有宝塔。四周茂林修竹,流水潺潺,当年,该是何等美妙惬意之境呀。可惜此寺院50年代即遭拆毁,剩下的几棵大树及一对一人多高的石狮,在破“四旧”的年代也未逃脱劫难,引起多少路人的谴责与兴叹。
从金山寺小镇顺金溪河而上15公里,这里人迹稀少,山高林密,路幽沟深,流水潺潺声与林中小鸟的欢鸣声交织,此地名曰青林湾,在此不足5华里河谷中,就有两处观音岩,称为上观音岩,下观音岩,数上观音岩最有情趣。在青山对峙的峡谷涧,一岩突起,在凹进的悬岩处凿一石窟,内塑观音神像。路人常在此流连忘返。在神窟之侧有小碗口大的一个石洞,传说凡站河边将石子投入者,必有好运。所以,路人纷纷捡石投洞,直到投入拍手称快为止。
六
金山寺小镇究竟最早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仅从当地随处可见的石棺古墓葬群来看,此地最早应为羌族人居住地。又从许多诸如苏家沟、路家沟、花家湾等地名略考,凡称此地名者,附近一二百里路之内皆无此姓人家。从当地现有的汉人墓碑记载看,他们的祖先原均在明朝之初从四川、江西等地迁居此地。又根据金山寺现有诸姓人家族谱记载,今人的先辈们,在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也有在清康熙十七年(1678)前后从湖北麻城、孝感,陕西长安、三原等地迁来之移民。不知是缘于战争还是瘟疫,使得陕南一些地区十室九空,荒无人迹,但见坟莹遍地、蒿草满院、蛛网封门、良田荒废。因此,朝廷数次对这里实施移民政策。他们每到一地,遇有可耕宜居之地,即点燃香蜡插占地界为号,定居繁衍至今。今宁强、勉县、略阳等地之民,皆称他们祖先是湖广之民来此插占为业者。当地老人至今称其祖先在成化万历从麻城、孝感来。
历史悠久古老的金山寺,当日插占为业繁衍生息多少辈的百姓们,如今他们为了国家的重点建设,告别美丽富饶的故乡,而再一次沦落为移民,又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空白的地方,重建家园。
如今的金山寺到处已是一派湖光山色、景色迷人的景象。是休闲度假旅游的好地方,是水产养殖的好地方。当游客乘上飞驰的快艇,或坐在悠哉乐哉的游艇之上,怎么知道这碧波下,原来是繁华的街市、美丽的田园。“沧海桑田”在这里已不是一个夸张的形容词。
(原载《守强县文史资料》第9辑)
【作者简介】
汪玉奇,生于1954年,宁强县广坪镇金山寺人。现任职于宁强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爱好文学,为宁强县政协文史资料撰稿多篇。
出处:羌州古镇青木川/孙启祥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