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铁马秋风壮士雄
责任者: 姬乃军
宋政和四年(1114年),居住在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在其杰出领袖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起兵反辽。次年,阿骨打即皇帝位,国号金。1125年,金灭辽。同年10月,金太宗下诏攻宋。金兵分为两路,南下向宋王朝发动进攻。沿东路进攻的金军于次年正月进至黄河北岸。宋徽宗南逃,钦宗继皇帝位,派使臣向金求和。金南京路都统提出宋割让太原、中山、真定三镇,派亲王作人质,宋对金称侄等苛刻条件。宋钦宗一律接受。金兵胜利回师。次年8月,金兵再次南侵。12月,宗翰、宗望率东西两路金军会合在开封城下,宋钦宗投降。1127年4月,金军俘掳宋徽宗、钦宗,并掳掠大批人口、财物而回。北宋宣告灭亡。5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始此。北宋灭亡后,陕西境内仍属宋朝领土。王庶为鄜延路经略使兼知延安府。1127年12月,金将娄室渡黄河破韩城,攻入陕西,次年正月,娄室攻破长安,并攻克凤翔、陇州(今陕西陇县)、秦州(今甘肃天水)等地。但是,金军遭到了宋军和民众义兵的英勇抵抗。金军被迫于4月撤离陕西东归。6月,宋以曲端知延安府。7月,金太宗命娄室进攻陕西。8月,娄室率金军破华州(今陕西华县)。9月,金军先后攻破蒲城。同州(今大荔)、丹州(今宜川)。11月,“金谋知(曲)端、(王)庶不协,并兵攻延。”(《宋史·卷三六九·曲端传》)这时,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王庶在坊州。曲端则尽统泾原劲兵屯于陇东。延安告急,王庶一面招集散亡增援延安,一面派人督促曲端赴援,“庶屡督其进,端讫不行。”(《宋史·卷三七二·王庶传》)金兵由丹州一路北上,首先攻克延安东城,西城由延府通判魏彦明坚守。“金人昼夜攻城,阅十有三日城陷。彦明坐于城楼上,金人併其家执之,谕使速降。彦明曰:‘吾家食宋禄,犬辈使背吾君乎?’娄室怒杀之。”(《宋史·卷四五二·魏彦明传》)延安遂陷于金。这时,王庶率领的援军才进至甘泉一带。次年2月,宋安抚使折可求以麟、府、丰三州降金。4月,娄室南下攻克邠州(今富县)和坊州(今黄陵隆坊)。这时,鄜延路境内属宋者,”唯保安一军,德靖一寨。”(《宋史·卷三六七·郭浩传》)由权主管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郭浩镇守。“浩间道之德靖,署司招收散亡,与敌对垒,一年,敌不能犯。”(引同上)宋绍光元年(金天会九年,1131年)春,金军先后征服宋泾原、熙河两路。当年11月,金以陕西地赐赏给伪齐刘豫这个卖国求荣的小朝延。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11月,金熙宗下诏废除齐国,降封刘豫为蜀王。金天眷二年(宋绍光九年,1139年)正月,宋金和议成立。宋对金称臣,年贡岁币银、绢各25万两、匹。金将河南、陕西地归还于宋。2月,西夏任命原为宋将的李显忠为延安招抚使并命率兵夺取延安,李显忠至延安后,宋高宗赦书已到,总管赵惟清大呼:“鄜延路今复归宋矣,已有赦书。”(《宋史·卷三六七·李显忠传》)李显忠等闻听讲和赦书已至,大哭,延州百姓也哭声不绝。李显忠便以所部往见西夏守将王枢、*(左口右移)讹,说:“显忠已得延安府,见讲和赦书招抚,可以本部军归国(宋)”。(引同上)*(左口右移)讹不许,曰:“初经略乞兵来取陕西。今既到此,乃令我归邪?”(引同上)李显忠知不能说服*(左口右移)讹,便拔刀而起,直取*(左口右移)讹。*(左口右移)讹逃走。李显忠生擒夏将王枢。于是,西夏军队大驱攻延安。李显忠率部力战,他挥舞双刀,所向披糜,宋军个个争先,夏兵大溃,歼灭夏兵近万人,获马4万匹。夏兵被迫退还。于是,李显忠在延安揭榜招兵,每得1人,赐马1匹。10来天时间,征募了骁勇之士万余人。李显忠于是引军南下,一路上,许多壮士纷纷加入宋军行列。至鄜州时,已有马步军4万余。(据《宋史·卷三六七·李显忠传》)
宋绍兴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年)5月,金熙宗采纳大臣宗干、宗弼等建议,下诏伐宋,以恢复让给宋朝的陕西、河南疆土。右监军撤离喝领兵攻陕西。在北之前,即1139年,金熙宗将河南、陕西地归还宋朝时,曾下诏宋朝说:“其官吏等,已有誓约,不许辄行废置。各守厥官。”因之,河南、陕西各地守将尽是金与伪齐旧官。金军来攻,这些官吏纷纷迎降。一月之间,陕西、河南之地,又尽被金朝占有。次年11月,宋金划定以淮水为界,西起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东至淮水以北,都成了金的统治区域。
北宋末年,陕北出了很多抗金名将,如前已述及的李显忠(清涧人),及韩世忠(绥德人),刘光世(刘延庆子,保安人)等。这些抗金名将屡立战功,为抗御金兵南侵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金与宋划定疆界以后,为了加强对汉族地区的控制,便于1145年创设“屯田军”制,把女真人和契丹人的猛安(女真族的社会基层组织,每10个谋克组成一个猛安,设千夫长1人)谋克(每100户至300户组成为1个谋克,设百夫长1人)户,从本部迁居到中原,计户授给官田耕种。这些屯田军一律不住在州县城内,而是筑寨于村落之间,与汉族百姓杂处。屯田军“计其户口,给赐官田,使自播种,以充口食。”(《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四》引《金虏图经·屯田军》)金朝统治者实行屯田军制度的目的,固然是出于经济、军事的需要,但是,屯田户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汉人庄田之间,也不能不受到汉族封建经济和封建文化的影响。因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和加速了民族融合。
金朝完全占有鄜延之地后,与宋王朝一样,西北边境与西夏比邻,因之,金夏战事屡有兴起。金熙宗宣统二年(1142年),在延安置彰武军总管府。
金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三月为辰朔,遣兵部尚书萧恭经划夏国边界”。1987年6月,在吴旗县长官庙乡白沟村后梁,出土了3块金与西夏划界碑。碑文内容为“分划定界堠宣差兵部尚书光禄正隆四年五月”。从而映证了《金史·卷五·海陵本纪》的记载。
金王朝对统治区域内的汉族民众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民族压迫,大规模地掠夺民田,加重徭役负担,苛捐赋税多如牛毛,因之激起了民众的广泛反抗。金世宗大定十二年(1172年),华北、陕西一带出现大饥荒。金朝统治者仅仅颁发了所谓“所在开仓赈恤”的一纸诏书,而不采取一点实际救灾措施。广大饥民挣扎在死亡线上。于是,许多饥民纷纷揭竿而起。鄜州(今富县)人李方也率当地饥民起义,但由于金军的残酷镇压,起义很快失败。李方被俘后英勇就义。
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金夏置保安榷场(今吴旗县铁边城),以与西夏互市贸易。
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结束了蒙古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蒙古国。铁木真为蒙古大汗,被各部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的兴起,使得金在北部边境又多了一个强劲之敌。1211年2月,成吉思汗聚众誓师,发动了大规模的南侵金朝的战争。从这年起到1214年,蒙古军队的铁骑几乎踏遍了今黄河以北的广大华北平原。与此同时,西夏也伺机而动,开始对金的西北边境进行侵扰。
金宣宗贞祜三年(1215年)8月,金宣宗传谕陕西,“坚守延安、临洮、环庆、兰、会、保安、绥德、平凉、德顺、镇戎、泾原、鄜、坊、邠、宁、乾耀等处要害”。(《金史·卷一四·宣宗纪》)以防御西夏侵扰。这年冬10月,西夏军队攻保安(今志丹),被都统完颜国家奴击败。夏军又攻延安,也被金守军打败。次年6月,西夏军队再次进攻安塞堡(今安塞县沿河湾乡堞子沟),被驻守延安的金元帅左监军兼陕西统军使乌左论庆寿率军迎击,大败逃走。金贞祜四年(1216年)9月,蒙古军队南下鄜延,进攻坊州(今黄陵隆坊)。乌左论庆寿与蒙古军队战于鄜州仓曲谷(地望不详,似为黄陵仓村乡一带),取得胜利。蒙古军队退走。
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年)5月,西夏军队进攻黄鹤岔(今安塞到真武洞黄河石岸),被金右都监完颜宫山击败。8月,安定堡(今子长安定镇)总押李公真击败前来进攻的西夏军3000金人。9月,金都统罗世晖也击退了进攻克戎寨(今安塞县境内)的西夏军队。
金兴定五年(1221年)11月,西夏军队进攻安塞堡。金元帅右都监兼知延安府完颜合达和现行元帅纳合买住率军阻击。完颜合达命一部夜袭夏军营地,夏军卒不及防,兵势大溃。金军承胜进击40余里,夏军士卒坠落崖者不可胜计。金军大胜。于是蒙古军统帅木华黎军东下,在延安城东30里外驻营。完颜合达出兵3万列于延安城东,准备迎战。蒙古军于是以佯败之计,引诱金军出击。金军不知是计,便随后追击,被蒙古军伏军突然袭击,金军大败。完颜合达退入延安城坚守,保住了延安城。
木华黎久攻延安不下,便领兵南下,于闰十二月攻破鄜州。金同知河中府事、权元帅右都监蒲察娄室战死。保大军节度使完颜六斤战败,投崖自杀。鄜州行元帅府事纥石烈鹤寿突围出城,被蒙古兵紧追不舍,纥石烈鹤寿据山为守,力战而死。其部下将官张铁枪被俘后,木华黎亲自功降,但张铁枪坚贞不屈,最后被杀。
蒙古军队攻取鄜、坊二州后,担心已攻取了*(左耳朵旁,右显)州(今山西*(左耳朵旁,右显)县)的金军渡黄河西进,截断后路,便停止南下进攻关中,转向东行。由丹州圪针滩(今宜州县壶口乡圪针滩渡口)渡过黄河,夺回*(左耳朵旁,右显)州。将吕梁山以东各地平定后,又转向西南,由龙门渡口一带进入关中。
在西夏与蒙古军队的频繁进攻下,陕北一带除延安外,几无完垒。《金史·卷一一三·白撒传》载:“(金宣宗)元光元年(1222年)二月,行省上言:‘近与延安元帅完颜合达、纳合买住议:河北郡县俱已残毁,陕西河南亦经抄掠,比者西北二敌并攻鄜延,城邑随陷,惟延安孤墉仅得保全。’”次年春,蒙古族部分游骑掠延安以南,被金杨沃衍率兵追击,战于野猪岭(今延安市和甘泉交界处湫沿山),俘获了蒙古骑兵4人。随后,蒙古大军北下,直逼德安寨(今安塞县真武洞龙安),杨沃衍引军北上抗击,蒙古兵退走。时隔不久,蒙古军队攻克凤翔,还军北上。杨沃衍又命提控完颜查刺掩杀蒙古军队于保安石楼台(今志丹永宁),俘获战马200多匹,符印数十枚。(据《金史·卷一二三·忠义传》)
备受战火荼炭之苦的延安,城池残毁,田地荒芜。为了恢复战争创伤,完颜合达于正大二年(1225年),“令于西路买牛付主者,招集散亡,助其耕垦,自是延安之民稍复耕稼之利”(《金史·卷一一二·完颜合达传》)尽管在战事频仍的情况下,完颜合达的计划不能全部付诸实施,但毕竟对延安一带农业的恢复和民众生活,起到了一定的补益作用。
1227年,蒙古军灭西夏。西夏自元昊称帝,共传10世,历时194年而亡。
蒙古军灭西夏后,长驱入陕,千里之间,汹汹不安。金为了保存势力,遂于1227年秋弃延安而南撤。延安陷于蒙古军队。
1234年,蒙古军队和南宋率他联合灭金,金亡。
1271年11月,蒙古主忽必烈用汉人刘秉忠议,取《易》“大哉乾元”之意,定国号“大元”。
1279年,元灭南宋。
蒙古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后,在中原地区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的影响下,不得不放弃落后的游牧经济和剥削方式,开始重视农业生产,并实行了一些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元史·卷九三·食货志》)次年,又成立劝农司,至元七年(1270年),成立司农司。司农司,“专掌农桑水利,仍分布劝农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察举勤惰”。(引同上)元世祖在给南宋降将高达的诏书中也指出要“使百姓安业力农。”(《元史·卷八·世祖纪》)
为了恢夏陕西一带的农业生产,元正式立国的第二年,即至元十八年(1281年)10月,元世祖又“命安西王府协济户及南山隘口军于安西、延安、凤翔、六盘等处屯田”。(《元史·卷一一·世祖纪》)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4月,在延安和凤翔等地成立宣课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在延安置屯田鹰坊总管府。就在这年,元朝政府向各州县颁行《农桑辑要》一书。在这部书中,“蚕桑之术,畜孳之方,天时地利之所宜,莫不毕具”。(《元文类·卷三六》)《农桑辑要》颁行后,号称“利布四方,灼有明效。”。(引同上)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9月,又“设安西、延安、凤翔三路屯田总管府”。(《元史·卷一六·世祖纪》)同时,元朝初年,北方农村还成立了一种叫“锄社”的互助组织。这种锄社“以十家为率,先锄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饮食,其余次之,旬日之间,各家田皆锄治,自相率领,乐事趋功,无有偷惰。间有病患之家,共力助之,故无荒秽,岁皆丰熟。”(壬祯《农书·卷三》)以后,这种“锄社”又逐渐发展为“村社”。这种“村社”制度,与里甲制度并行,成为元朝统治和剥削农民的农村基层组织,但在鼓励农业生产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和重视,延安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元一统志》说,延安一带“人重稼穑,弃末作而专尚农桑之务”。“人性鲁直,勤于耕作”。但由于“鄜延之地,皆荒阜硗瘠”,(引同上)所以“地瘠民窭”(引同上)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元灭南宋后,南宋劳动人民在南方发明的修治梯田的办法,也被引进到陕北。壬祯在《农书·卷一一·田制》中载:“梯田,谓梯山为田也。夫山多地少之处,除磊石及峭壁例同不毛,其余所在土山,下自横麓,上至危巅,一体之间,栽作重磴,即可种。……此山田不等,自下登徙,俱若梯磴,故总曰梯田。……其人力所致,雨露所养,不无少获。”保留至今的黄陵、洛川、富县一带的古代梯田,即为元代时修造。它成为古代延安民众向大自然进军的有力证据。
到了元代初期,延安的石油开发利用也已进入新阶段。成书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的《元一统志》载:“在延长县南迎河有凿开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癣。岁纳壹百壹拾斤。又延川县西北八十里永平村有一井,岁办肆百斤入(延安)路之延丰库”。在鄜州也发现了石油。该书载:“石脂,在鄜州西十五里采铜川(今富县岔口乡大申号川),有一石窟,其中出此。就窟可灌成烛,一枝敌蜡烛之三”。这些记载说明,当时我国在石油凿井开采方面远远超过了世界各国。尽管这种开凿工艺没有记载,但是智慧、勤劳的延安民众在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写下的这一篇章,无疑是有着夺目的光彩的。
饱经战争蹂躏的延安一带,到元代时,文化极不发达。元至治二年(1322年)4月,延川教谕曾就“延川尹王烙敬甫下车之后,首先劝率部民,创修文庙,以励风俗”一事,写诗贺曰:“边邑传闻圣不游,文风今已达延州”。(见《陕西金石志·卷二八》)
元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沉湎于酒色之中的元武宗病死,年仅31岁。3月,其弟爱育黎执力八达即帝位,是为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仁宗决定以子继位,乃封武宗子和世*(左王右束)为周王,命镇守云南,次年11月,周王和世*(左王右束)率遥授中书左丞相秃忽鲁、中政使尚家奴、山北辽阳等路蒙古军万户孛罗和翰林侍讲学士教化等到达延安。教化劝阻周王说:“天下者我武皇之天下也,出镇之事,本非上意,由左右构间致然。请以其故白行省,俾闻之朝廷,庶可杜塞离间,不然,事变叵测”。(《元史·卷三一·明宗纪》)周王不听,教化等乃离去。但随后,教化等被平章故事塔儿中丞脱欢派兵追杀于河中府。周王闻讯,便决计不去云南,转赴北边金山(即新疆阿尔泰山),在此养精蓄锐,伺机而动。元天历二年(1329年)壬日,周王在和宁(和林改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国哈尔和林)即帝位,是为明宗。8月,明宗被太师、中书右丞相燕帖木儿毒死,死年仅30岁,当皇帝也不过8个月的光景。
至顺三年(1332年)8月,元文宗在上都(内蒙古正蓝旗)病死。宁宗继位。宁宗系明宗次子懿璘质班,年7岁,在位不过43天就病死了。次年6月,明帝长子妥欢睦尔继位,是为顺帝,年仅13岁。
元王朝建立之初,对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倾注了很大的注意力,因而使得中原和江南的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元王朝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因之,各族人民在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双重压迫下,不断起来反抗。加之天灾频仍,因而,元朝立国之初的“盛世”为时不长便被葬送,元王朝一步步陷入了灭亡的深渊之中。
进入十四世纪以后,延安一带灾害频繁。仅据《元史·卷五0·五行志》载,就有数起。“延佑元年(1314年)五月,肤施县(今延安市)大风雹,损稼并伤人畜”。“泰定元年(1324年)九月,延安路洛水溢”。“泰定三年(1326年)六月,延安路肤施县水,漂民居九十余户”。更为严重的是,“陕西自泰定二年(1325年)至是岁(致和元年,即1328年)不雨,大饥”。(《金史·卷三二·文宗纪》)严重的自然灾害的侵凌,使延安处于“地瘠民窭”(《元一统志》)的贫困线上。
元朝后期,政治日趋腐朽,民族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在南方,出现了“大家收谷岁至数百万斛,而小民皆无菴藏”(余阙《青阳记·卷三·宪使董公均役记》)的两极极端分化的局面。在北方,也是“富者益富,贫者益贫”。(危素《危太朴续集·卷九·书张承基传后》)官吏的贪污受贿也愈来愈严重。“所属始参日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老钱,生辰要生日钱,管事而索曰常例钱,送迎曰人情钱,勾追曰赍发钱,讼诉曰公事钱。觅得钱多曰得手,除得州美曰好地方,补得州近曰好窠窟”。(叶子奇《草木子·卷四·杂俎篇》)人祸已至极点,天灾也频仍出现。在天灾人祸的迫害下,农民被迫铤而走险,举行武装起义。金泰定二年(1325年),河南息州赵丑厮、郭菩尧萨揭杆而起,揭开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到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数月之间,江河淮海之间,到处飘扬起了农民的猎猎义旗。
元末农民战争的发展,也再次诱发了元中央王朝与宗王之间的纷争。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5月,岭北阳翟王阿鲁辉帖木儿起兵反抗元中央王朝。元顺帝派兵出征,大败而归。同年,元朝镇压农民起义军的两支主力,即孛罗帖木儿和察罕帖木儿,也为争夺在山西的地盘,争战不息。元中央王朝遣使调解,也无济于事。次年三月,“孛罗帖木儿罢兵还,遣脱列伯等引兵据延安,以谋入陕。”(《元史·卷四六·顺帝纪》)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6月,察罕帖木儿被刺杀,其养子扩廊帖木儿继统其军。当年10月,孛罗帖木儿以总兵宫太保中书右丞相的身份率兵守御延安,并命令中奉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参政知事朱希哲防守宜川。当年底,孛罗东渡黄河,向扩廊占据的地域侵扰,被扩廊于石岭关(今山西阳曲)大败其军。次年6月,扩廊帖木儿与李思齐率众兵进攻孛罗留守陕西的竹贞,竹贞投降。1364年3月,元顺帝下诏削去孛罗官职,夺去兵权。孛罗拒不奉诏,顺帝乃命扩廊征讨。5月,孛罗派兵进攻大都(今北京)。7月,攻入大都,顺帝被迫任命其为中书右丞相,节制天下军马。次年7月,顺帝令人刺死孛罗帖木儿。军阀混战的结果,只剩下扩廊帖木儿一支孤军。但是,留守陕西的扩廊部将李思齐、张良弼等将领,又拒绝听命于扩廊的调遣。扩廊于1366年3月,派兵入陕,进攻李思齐和张良弼。在内部互相残杀和农民义军不断壮大的双重重压下,元王朝已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即皇帝位,建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当年7月28日,元顺帝逃出大都,北奔上都。8月2日,明徐达军攻入大都。元王朝在全国范围的统治结束。元王朝残余势力出逃漠北,仍称元,史称北元。
明洪武二年(1369年)2月,徐达率主力军入陕,元将张良弼逃往庆阳。李思齐逃往临洮。5月,徐达军队攻克延安。8月,明军克庆阳,留冯宗异驻守,徐达班师回京。明占领延安之后,即改延安路为延安府。
出处:延安史话/姬乃军.—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