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七、五路襟喉赖延州

责任者: 姬乃军

    宋王朝建立后,以开封为国都,政治中心东移。由于党项羌日益强大,所以对陕北、陇东和宁夏南部的防御,宋王朝予以了足够的重视。
    北宋建国,北方有强大的辽国,太原有刘崇建立的北汉小朝廷,西北边境有党项羌,而南则有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荆南)等割据政权。宋太祖赵匡胤要完成统一的事业,准备先进攻北汉。宰相赵普向他劝阻说,北汉面对西面党项和北面辽朝两个大敌。如果我们一举攻克,那么党项和辽就直接面对中原,势必加重我西北边防的压力。倒不如平定南方诸雄,然后回师北攻北汉,则区区北汉弹丸之地又能逃到那里去呢?(据邵伯温《邵氏闻见前录·卷一》)太祖听从了赵普的建议。宋建隆三年(962年),宋太祖命令李汉超、马仁瑀、韩令坤,贺惟忠、何继筠、郭进等分屯北方各重镇,以抵御北汉和辽。又命令赵赞为彰武军节度使,屯延州,以防御党项羌内扰。赵赞,字元辅。幽州蓟(今北京西南)人。后周时官至安国军节度使。宋朝建立后,加检校太师。到延州赴任前,为忠正军节度使。赵赞临行,“受密旨许以便宜行事。”将及(延)州境,乃前后分置步骑,绵绵不绝。林莽之际,远见旌旗。所部羌、浑(即少数民族)来迎,无不慑服。”(《宋史·卷二五四·赵赞传》)宋王朝西境和北境派大将镇守,已无后顾之忧,于是便执行“先南后北”,实行统一的战略方针,于次年初南下江南。当年,灭荆南,平定了割据湖南的周保权。964年冬,宋兵攻后蜀。66天后,宋兵入成都,后蜀后主孟昶投降。宋开宝四年(971年),宋灭南汉。开宝八年(975年),灭南唐。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钱俶和割据漳州泉州一带的陈洪进归附宋朝。次年,宋太宗亲率大兵攻北汉,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北汉亡。至此,宋王朝完成了统一大业。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彻底结束。
    在宋王朝派遣赵赞出镇延州的当年,党项族首领李彝兴向宋进贡骏马300匹,对宋表示臣服。但是随着宋王朝对党项族的压迫和党项族逐步对外掳掠,宋与党项羌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党项羌首领李继俸率领部落长和氏族长270余人,民户5万余帐,投附宋朝,愿留居宋朝京都东京(汴梁)。宋太宗加封李继俸为彰德军节度使,并派使臣到夏州护送李继俸家族迁居东京。党项贵族李克文、李克宪也相继投宋。宋太宗派兵占领了夏(今靖边白城子)、银(今米脂)、绥(今绥德)、宥(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南城川故城)等四州。党项族内部由此引起了急剧的分化和斗争。李继俸弟李继迁不愿降宋,便率领部落贵族逃入夏州东北的地斤泽,抗宋自立。983年,李继迁联络未降宋的党项部落,相继攻宋之葭芦州(今佳县)和夏州三岔口,都被宋军打败。之后,李继迁又率党项兵2万余人进攻宥州,又被击败。984年,宋军出夏州北袭地斤泽,焚烧党项部落1000余帐,俘擒了李继迁的母亲和妻子。继迁逃至夏州北部黄羊平,招集各部落准备复仇。985年2月,李继迁经奇兵袭据银州。3月,又进攻会州(甘肃靖远),焚会州城。宋军北击党项,4月,继迁弃银州北撤。宋军乘胜追击,党项兵大溃。986年,李继迁降附辽朝以抗宋。辽封其为定难军节度使,都督夏州诸军事。990年,辽又封李继迁为夏国王。
    李继迁降辽后,988年,宋以李继俸为定难军节度使、夏州刺史及夏、银、绥、宥、静(米脂西北)等五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入守夏州,并赐继俸姓赵,名保忠,以对抗李继迁。990年,赵保忠与李继迁战于安庆泽(内蒙古乌审旗西),李继迁中流矢负伤,被迫败退。当年10月,李继迁使人至夏州诈降赵保忠。继迁随之攻城,已至夏州城内的继迁部下里应外合,赵保忠大败。991年7月,李继迁占领银、绥二州,宋被迫授给继迁以银州观察使称号,赐姓名赵保吉。这时,赵保忠降辽,被辽王朝封为西平王,复姓名李继俸。
    992年,李继迁所部党项以境内所产青、白盐与宋内地贸易,以换取谷麦。宋转运副使郑文宝向太宗上疏曰:“银、夏之北,千里不毛,但以贩青、白盐为命尔。请禁之,许商人贩安邑、解县两池盐于陕西,济民食。官获其利,而戎益困,继迁可不战而屈。”(《宋史·卷二七七·郑文宝传》)宋太宗采纳了这个建议,“乃诏自陕以西有敢私市者,皆抵死。”(引同上)但是,禁令一下,犯者愈众。汉族商人贩安邑、解县池盐入陕,获利微薄,便运盐而不入陕。“关陇民无盐以食,境上骚扰,”党项各部缺粮,“相率寇边,屠小康堡,内属万余帐亦叛。”(引同上)于是,宋太宗只好解除盐禁。994年4月,宋军攻破夏州城,擒获李继俸。宋军克夏州后,命令堕毁该城。夏州从赫连勃勃始筑,历代皆为要塞,至此不复为垒。李继迁闻讯远遁沙漠。996年,李继迁在浦洛河截击宋朝军粮,又先后攻宋灵、环、绥等州,宋与党项互有胜负。997年3月,宋太宗死,子赵恒即位,是为真宗。之后,李继迁请降。宋也以连年与党项作战,疲于应付,便妥协退让,授予李继迁以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党项羌从此又夺回五州之地,并以此为基地,逐步向外扩展。
    早在公元984年,宋军北袭李继迁于地斤泽,俘获其母。宋太宗与枢密副使寇准商议,欲斩继迁母亲于保安军(今志丹县)北门外,以威慑党项。吕端时居相位,闻之,便力谏太宗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既降,终可以击其心。而(继迁)母生死之命,在我矣。”宋太宗即用其策,安置继迁母亲于延州。后病故于延州。(据《宋史·卷二八一·石端传》)
    1003年11月,李继迁出兵攻西蕃,继迁大败,中箭逃回灵州(宁夏灵武西南)。次年正月,继迁因伤重而死。继迁临终时,曾遗嘱其子德明,必须归附宋朝,“一表不听则再请,虽累百表,不得请勿止也。(《宋史·卷二八二·向敏中传》)李德明继位后,被辽朝封为西平王。次年6月,李德明遗使奉表到汴京,表示归服。1006年,宋王朝遣使封授李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宋“于保安军置榷场(场即今吴旗县铁边城镇),以缯、帛、罗绮易驼、马、牛、羊、毡、毯、甘草;以香药、瓷、漆器,姜、桔等物易蜜、蜡、麝脐、毛褐、羱羚角、硇砂、柴胡、苁蓉、红花、翎毛。非官市者听与民交易,入贡至京者纵其为市”。(《宋史·卷一八六·食货志》)互市榷场设置后,曾一度出现了“略无猜情,门市不讥,商贩如织”(《续资通鉴长篇·卷一二四》)的盛况。在李德明统领党项羌时期,宋与党项羌始终保持着和好关系,只是边地部落有过小的冲突。
    1032年,李德明死后,其子元昊继立。宋王朝命令元昊袭承其父职位,而辽王朝则封元昊为夏国王,元昊继位后,继续统率党项部落向吐蕃、回鹘进攻。到1036年,党项羌全部占领了河西走廊,至此,党项统治区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接萧关(今宁夏国原西南),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倚贺兰山以为固。”(《宋史·卷四八六·夏国传》)大体上包括今甘肃、宁夏全境和内蒙古部分地区及陕北部分地区。为了适应党项贵族对外实行军事掠夺,对内镇压统治民众的需要,元昊迫切感到建立一个实行阶级压迫统治机构的紧迫性。1038年10月,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夏,建元“天授礼法延祚,”建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由于大夏位于宋王朝西北,故史称西夏。
    西夏立国,使鄜延和陇东成为首当其冲的边防重镇。而延安更是成为举足轻重的重要关塞。北宋末年的大将曲端曾称“延安五路襟喉”(见《宋史·卷三六九·曲端传》和《宋史·卷三七二·王庶传》)之地。早在宋立国之初,就有一些有识之士向宋中央朝廷建议经营鄜延,以御党项羌。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曾任延州节度判官的宋琪说:“大约吐蕃、党项,风俗相类。其帐族有生户、熟户,接连汉界,入州城者谓之熟户;居深山僻远,横过寇略者谓之生户。其俗多有世仇,不相来往,遇有战斗,则同恶相济,传箭相率,其从如流。虽各有鞍甲,而无魁首统摄,并皆散漫山川,居常不以为患。”“从延州入平夏有三路:一、东北自丰林县(1072年降为丰林镇,县治设今延安市李渠镇周家湾)苇子驿(今延安市甘谷驿)至延川县接绥州,入夏州界;一、正北从金明县(县治设今安塞县沿河湾乡碟子沟)入蕃界,至芦关四、五百里,方入平夏,是夏州南界;一、西北历万安镇(今安塞县西河口乡宋家沟)经永安城(地址不详,当在今志丹县境内),出洪门(今志丹顺宁乡红柳沟)至宥州四、五百里,是夏州西境。我师如入夏州之境,宜先招致接界(党项羌)熟户,使为向导,其强壮有马者,令去(离开)官军三五十里踏白先行。缘此三路,士山柏林,溪谷相接,而复狭隘不得成列。”(《宋史·卷二六四·宋琪传》)从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党项羌李继迁公开与宋王朝为敌后,宋曾几次向西北边防重镇调兵遣将,想用武力把他制服。薛田、许骧、田绍斌、侯延广、田重进、王显、焦继勋、李重海、张思钧、孙全照、向敏中、李继昌等宿将先后出镇鄜延。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李继迁所部一军远袭延州。当时马知节知延州兼鄜延驻泊部署。适逢元宵节,马知节便命州城内张灯结彩,大开城门,军民同庆上元佳节。觉项兵进至延州城下,颇感疑惑,不知虚实,便引兵而退。(据《宗史·卷二七八·马全义传》)这件事情表明,当明延州以北的防御是有隙可乘的。而且党项军队也是时时窥视延州这一五路襟喉、秦地锁钥的边防重地,一有机会,便乘机而入。西夏立国后,便首先把进攻重点放在延州一路。
    李元昊建国西夏,叛宋称帝,边报传来,宋王朝朝野惊恐。这年12月,宋仁宗任命知永兴军夏竦兼泾原、秦凤路安抚使,知延州范雍兼鄜延、环庆路安抚使,准备抗御西夏。夏竦和范雍受命于多事之秋,便积极筹划,采取一系列防御措施。夏竦上书仁宗,建议采取十种措施:“—、教习强弩以为奇兵;二、羁縻属羌(即所谓熟户)以为藩篱;三、诏(吐蕃族)噜(音谷)厮罗父子并力破贼;四、度地形险易远近,寨栅多少,军士勇怯,而增减屯兵;五、诏诸路互相应接;六、暮土人为兵,(每)州各一二千人,以代东兵(禁军);七、增置弓手、壮丁、猎户以备城守;八、并边(界)小寨,毋积刍粮贼攻急。则弃小寨入保大寨,以完兵力;九、关中民坐累若过误者,许入粟赎罪,铜一斤为栗五斗,以瞻兵计;十、损并边冗兵、冗官及减骑军,以舒馈运。”(《宋史·卷二八三·夏竦传》)夏竦的建议得到了宋仁宗的重视。并基本上得到了采纳。宋王朝于当月任命噜厮罗为保顺军节度使,邈川大首领,以牵制西夏兵力。范雍也向宋王朝上书建议:“延州最当贼冲,地阔而寨栅疏,近者百里,远者二百里,士兵寡弱,又无宿将为用,而贼出入于此,请益师。”(《安史·卷二八六·范雍传》)但是范雍的建议却没有得到重视。
    1039年正月,夏景宗李元昊向宋朝遣使进表,说明已建国号,称帝改元。但是元昊名义上仍向宋称臣,请求宋承认夏国,册封帝号。接到元昊上表后,宋朝君臣议论不决。经过一番讨论,6月间,宋仁宗终于下诏削去元昊的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的官爵,并在边地张帖榜文,募人擒捕元昊。又派庞籍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协同夏竦、范雍备战。鉴于延州北部守备不足的状况,鄜州判官种世衡建议在故宽州城的废垒上,重新修城,“以当寇冲,右可图延安之势,左可致河东粟,北可图银、夏之旧。”(《宋史·卷三三五·种世衡传》)宋王朝批准了这一计划,并命令种世衡监修此城。西夏军队对这一处城堡的修筑高度警惕,多次派兵袭击,妄图阻挠修城之役。种世衡一面派兵抗御,一面加紧工程进度。然而此处虽地势险要,却没有水源以资军需。种世衡便命凿泉,“凿地五十尺,始至于石,石工辞不可穿。世衡命屑石一畚酬百钱,卒得泉。城成,赐名青涧城”。(引同上)青涧城完工后,宋王朝迁升种世衡为内殿崇班,并兼知青涧城事。为了解决军队粮食供给,种世衡又命令在青涧城周围由军土屯垦,开垦营田2000余顷。青涧城因此获得足够的粮食,以敷军用。
    在宋王朝加紧陕北一线军事防御设施的同时,西夏也秣马厉兵,积极准备南下侵扰鄜延。李元昊“性雄毅,多大略,”(《宋史·卷四八六·夏国传》)是个野心勃勃的人。这时西夏军队设置十二监军司,共计有兵力50余万人。另有10万擒生军,是夏军的精锐,职责是在作战中掳掠人口作奴隶。夏军“每有事于西,则自东点集而西;于东,则自西点集而东;中路则东西皆集。用兵多立虚寨,设伏兵包敌,以铁骑为前军,乘善马,重甲,刺砍不入,用钩索绞连,虽死马上,不坠。遇战则先出铁骑突阵,阵乱则冲击之,步兵挟骑以进。”(引同上)夏军的军事进攻能力是很强大的。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11月,西夏军队袭出宋保安军(今志丹城),延州指挥使狄青率部奋力抵抗,西夏军队大败,损失帐2000余。夏军突袭保安军不成。又令了万骑兵由东路出袭宋承平寨(分延川县永坪镇)。守寨的鄜延副都部署许怀德率劲兵千余出击,宋军以一当十,势不可挡,夏军溃退。夏军退军之际,扬言将攻延州。范雍闻报,上书朝廷要求增兵延州,但没有得到答复。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五月,李元昊派遣衙校贺真至延州,对范雍说,愿改过归命。范雍信以为真,即上报朝廷,并给贺真赠厚礼而使其归,延州一线防备也稍松驰。李元昊便命大军分兵三路大举进攻延州,采用两翼包抄,中央突破的战法,突破宋军防线,向南推进。西夏兵东西两路分攻保安军和承平寨,诱使延州一线宋军两路增援。而李元昊则率10万主力军从芦关、塞门(今安塞县镰刀湾)沿延河主流河谷南下,直抵金明(今安塞县沿河湾镇堞子沟)。宋金明守将李士彬拥众10万,众号称“铁壁相公”。由于战前范雍令其分兵防守于延州北线三十六寨,所以造成兵力分散,战线过长。加之李士彬部下有元昊事前派来诈降者。元昊大兵压境,李士彬部下首先内乱,不战自溃。士彬子怀宗在混战中被杀,士彬被擒。元昊乘胜南下,至正月18日将延州城团团围住。
    西夏军队南下时,范雍檄召在庆州(今甘肃庆阳)的鄜延环庆副都部署刘平东援保安军。刘平率兵从华池越子午岭,行4日而到保安军士门,会合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孙之军。这时,西夏军队已至延州城下。范雍派人突出重围,传檄刘平,石元孙急救延州。刘平和石元孙便于正月21日引兵南下。”(刘)平素轻敌,督骑兵尽夜倍道行,明日,至万安镇(今安塞县西河口乡宋家沟)。平先发,步军继进,夜至三川口(今延安市枣园乡川口村)西十里止营,遣骑兵先趋延州争门。时鄜延路驻泊都监黄德和将二千余人,屯保安北碎金谷,巡检万俟政,郭遵各将所部分屯。范雍皆召之为外援,平亦使人趣其行。诘旦,步兵未至,平与元孙还逆之,行二十里,乃遇步兵,及德和、万俟政、郭遵所将兵悉至。”(《宋史·卷三二五·刘平传》)于是五将合兵万余,结阵东行刚5里路远近,便与西夏军队遭遇。这时平地积雪数寸,宋军与西夏军队都摆成偃月阵以对峙。西夏兵先发制人,发起进攻,派兵六、七百人涉过延河支流西川河向宋军逼近。宋将郭遵率队近战,西夏军队方阵毫不动摇。于是宋军各将,一起杀向敌人,斩杀数百人,夏军方退。不多时,夏兵以盾牌作掩护,复结阵渡河。宋军又奋勇退敌,“夺盾,杀获及溺水死几千人。”(引同上)夏兵溃败。但在混战中,刘平的左耳和左颈皆中流矢。黄昏时分,得胜的宋军将士纷纷向刘平报功。刘平对他们说:“战方急,且自记之,悉当赏汝!”(引同上)话音刚落,夏军轻骑冲上前来。郭遵迎战,“驰马入敌阵,杀伤数十人。敌出骁将当遵,遵挥铁枪破其脑,两军皆大呼。(郭遵)复持铁枪进,所向披靡。”(《宋史·卷三二五·刘平传附郭遵传》)正在这时,在宋军阵后押阵的黄德和却引兵退保西南山,一人退而众军溃。刘平命其子刘宜孙驰追德和,拉住黄德和坐骑的缰绳劝阻他:“当勒兵还,併力抗敌,奈何先奔?”(《宋史·卷三二五·刘平传》)黄德和执意不从,策马拥众,从今安塞县楼坪川翻山退至甘泉。宋军溃败,刘平命军校杖剑遮留士卒,得千余人。宋军虽然人少,但坚持战斗,“转斗三日,贼退还水东。”(引同上)在酣战中,郭遵独骑闯入夏阵中,舍生忘死,奋勇冲杀,所向披糜。夏军用套索想套住郭遵,但被郭遵斩断。夏军便引诱郭遵深入阵中,集中弓箭手向郭遵射箭,郭遵所骑战马射中倒地,乱军拥上,郭遵被杀。郭遵所用“铁杵、枪、矟共九十斤,其后耕者得其器于战处。(《宋史·卷三二五·刘平传》)刘平退保西南山后,立土栅自固。当晚四更时分,夏军环寨呼叫宋军投降,宋军也齐声呼夏军投降。黎明,夏兵四出合击。宋军被夏军突破防线,分为二处。宋军大部分阵亡,刘平和石元孙被夏军俘获。这就是著名的“三川口之役”。这场恶战的战场即在今安塞县高桥乡宋庄村一带。
    正月18日,夏军将延州围住后,延州守军因大部分已分赴保安军的承平寨,“守城者才数百人。”(《宋史·卷二八六·范雍传》)“城中大恐,无可守之势。”(《范文正公集·卷一三》)加上三川口一战,宋西路援军被歼,延州危在旦夕。这时,幸亏宋东路承平寨防守坚固,未被突破。承平寨宋军守将,鄜延路兵马副总管许怀德派骑兵千人驰援延州,“出不意击之,斩首二百级,”(《宋史·卷三二四·许怀德传》)袭破夏军围攻线,进入延州,才使延州宋军的军心暂时稳定了下来。宋驻军麟州(今吴堡)和环庆(陇东)的部队又分头出击,截断西夏军队后路,使夏军粮草得不到保障。加之一场大雪,铺天盖地,西夏军队被迫撤延州之围而去。延州孤城遂得不陷。范雍困守延州孤城时,还发生了这样一件富有传奇色彩的事情——范仲淹记述说:“公(即范雍)曰:‘延安,西夏之咽喉也,如将不守,则关辅皆危。今人力穷矣,奈何?’郡南有嘉岭山,其神素灵,(范雍)乃望而祷之曰:‘我死王事,足矣,生灵何辜,为虏鱼肉?神享庙食于兹土,其无意乎?’厥暮阴晦,雨雪大下,寇兵暴露,不知所为,乃昼夜引去。延安遂完。朝廷闻之,封其神曰‘威显公’”。(《范文正公集·卷一三》)这个“威显公”就是唐代宗大历年间延州人为之“设大斋起塔”的“锁骨菩萨’。笃信佛教的范仲淹记述这一传奇色彩极浓的事件,一方面是为范雍“讳耻”,一方面也是为“威显公”广为弘扬。因之,在范仲淹后来出镇延州时,就命人对“威显公”的舍利塔,即今延安宝塔进行了重建工程。
    延州一战,西夏军队大获胜利。而宋王朝“上下纷攘,远近震骇。”(《宋史·卷二八五·陈执中传》)为了保住宋王朝京师的安全,参知政事宋庠建议严加守备于潼关。宋仁宗采纳了宋庠的建议,加强了潼关的守备力量。同时,宋王朝对延州之役的主要责任者也进行了处理:降范雍为使部侍郎知安州,降鄜延钤辖卢守懃为湖北都监,安抚都监李康伯为均州都监,通判延州计用章被除名,发配雷州。黄德和被庞籍腰斩。
    范雍被降职离任后,鄜延都部署赵振被任命知延州。赵振对延州将吏说:“今贼以我夷伤,必乘胜以进,势宜固守。尚虑诸城不能皆如吾谋。苟(一旦)延州弗支(失守),则陕西未可测,此天下安危之机也。”(《宋史·卷三二三·赵振传》)时隔不久,西夏军队卷土重来,进攻宋之塞门寨。赵振拥兵8000,却按甲不动。塞门寨寨主高延德监押王继元率兵仅千余人,数遣人求救于赵振。赵振仍拥兵不救。5月,赵振才象征性地派遣了100多人“增援”塞门寨。塞门寨内乏粮草,外无援兵,被西夏军队攻破。高延德被擒,王继元死在混战之中。塞门寨失陷,庞籍奏请宋仁宗以“拥兵不救”之罪罢免了赵振。赵振被罢,宋任命龙图阁直学士张存出知延州。张存视延州为畏途,“以母老惮行。”(《宋史·卷三二0·张存传》)延州一线的指挥重任竟无人敢承担。就在这种情况下,范仲淹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范仲淹,字希文。公元989年生于苏州吴县。其先世为邠州(今陕西彬县)人,后徙家江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5月,宋王朝任命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范仲淹上任后,即积极筹划安边御玫。6月,范仲淹自请知延州,宋仁宗下诏许之。范仲淹赴任后,大阅州兵,得18000千人,分6将统率,日夜操练。并命令敌人来犯,即量敌众寡,轮流出兵抗御。从而改变了将不知兵,兵不识将,敌来则以官职尊卑而依序出战的“取败之道”。(《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传》)由于陕北境内宋军云集,堡寨相望。而鄜延又地脊民贫,解决不了军队后勤问题。所以驻陕北宋军的粮草供应,全靠关中及河东辗转运输。为了减轻民夫转运之苦,范仲淹又上书请在鄜城(今洛川一带)、同州(今大荔)、华州(今华县)租税转运此处。而使宋军在春、夏战事减少时轮流徙兵于附近就食,可以节省运输粮食的百分之二、三十。宋仁宗下诏同意,设军为康定军。范仲淹还命令修复了承平等寨,招流亡之民归土从业,于是鄜延一带汉人和少数民族民众相踵归业。延州之战后颓败之势,稍得恢复。范仲淹还建议说,今边城之备,十有五七,关中之备,十无二三。若夏军深入,乘关中空虚,东阻潼关,隔断两川贡赋输运之道,则朝廷不得高枕无忧也。现在的办法就是,首先要严戒边城,加强守备,使能够持久坚守。其次要加强关中兵力,使西夏无虚可乘。一旦西夏进攻,边城坚实,夏军岂能深入此地?二三年以内,西夏自然困弱。这是上策。(据《续资涌通鉴长编·卷一二六》)范仲淹知延州后,调兵遣将,竭力恢复战争创伤,使得延州一线军心民心大为振奋,实力也得到加强。于是夏人相戒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指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宋史纪事本未》)史书也称:“(韩)琦与范仲淹在兵间久。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故天下称为‘韩范”。(《宋史·卷三一二·韩琦传》)范仲淹镇守延州的功绩,也得到了后世的公议。1940年1月15日,林伯渠同志曾写《寿吴老六十》)诗,其中有句:“一举公然张汉帜,孤军犹得镇边城。待编青史千秋业,调整胸中百万兵。“借范仲淹镇守延安之业绩,比喻吴玉章同志对革命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1945年3月,谢觉哉同志祝林伯渠同志六十寿辰,也写诗贺道:“延州韩范中州望,甲子重开寿永延。”后人还在嘉岭山麓石崖间摩崖刻石,刻上“胸中自有数万甲兵”8个大字,至今遗迹犹存。
    夏去秋来,金风送爽。范仲淹出镇延州,政绩蜚然,踌躇满志。登临极目,塞上秋色,尽收眼底,低头自思,国事家事,怆然心头,范仲淹填词数阙,开头皆以“塞下秋来”起句,惜现仅存一首。其曰:“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民征夫泪。”悲壮苍劲,雄健有力,颇具阳刚之壮美。
    当年8月,范仲淹派兵克复塞门等寨。延州兵马都监周美向范仲淹建议说:“夏人新得志,其势必复来。金明当边冲,我之蔽也。今不亟完,将遂失之。”(《宋史·卷三二碱·周美伟》)范仲淹于是命令周美督兵役民夫很快很快修复了金明寨的残垣败垒。不几天,西夏军队一部分果然远袭金明,其前阵至于延州城北30里之处。周美领兵3000,奋力作战,至傍晚时分,宋援兵仍无踪影。于是周美撤军至金明寨北山(今安塞县沿河湾乡边墙村),多设疑兵。西夏兵不知虚实,以为宋援兵已到,便撤军退走。随后夏兵又沿万安一路进攻。周美又率重兵翻山至延安西河川抗御。两军厮杀,直至深夜。周美便命人持火把上到山上,大张旌旗,鼓噪呐喊。夏兵不知宋军到底有多少人,仓惶溃退。宋军乘胜追击,俘获牛羊、骆驼、铠甲以数千计。夏军退走后,周美为加强延州西北一线防御,便亲自督工,修筑了万安城(今安塞县西河口乡宋家沟故城)。之后,西夏军队复攻金明寨,周美赴援,西夏兵闻风而退。由于屡战屡胜,宋王朝迁升周美为文思使,知保安军。经庞籍上表挽留,改任为延州东路都巡检使。金明当延河与其支流浑州川(今杏子河)交汇处。浑州川是西夏军队进攻延州的重要道路。庞籍命“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寨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瞻军。”(《宋史·卷三一一·庞籍传》)
    范仲淹在延州任上,非常注意选贤任能。许多名将都是经范仲淹的培养和提拔而脱颖而出的。著名的杨家小将杨文广时在延州军中任殿直,范仲淹“与语奇之,置麾下。”(《宋史·卷二七二·杨业传》狄青为延州指挥使,被经略判官尹洙引荐给韩琦和范仲淹,“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宋史·卷二九0·狄青传》狄青上阵,“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引同上)由于他作战勇敢,在延州抗御西夏军队“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次)。破金汤城(今志丹县金鼎乡金汤故城),略宥州(靖边西北长城外红柳河左岸),屠*(左口右庞)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族,燔积聚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引同上)
    公元1040年底,宋仁宗决定对西夏出兵进讨,为补给军需,又命令京城汴京和河东(今山西)等地,征集驮畜,驱驰至陕西,以运送军粮等补给品,并约定明年正月陕西宋军全面出击。范仲淹上书曰:“正月内起兵,军马粮草,动逾万计,入险阻之地,塞外雨雪大寒,暴露僵仆,使贼乘之,所伤必众。今鄜延路城垒兵甲,粮草士马,攻守之计,已有次第,不患贼之先至。请俟春暖出师,贼马疲瘦人饥,其势易制;又可扰其耕种,纵无大获,亦不至有他虞。”其书又称:“顷已下勅招携蕃族首领,臣亦探问其情欲,通朝廷柔远之意,使其不僭中国之号,而修时贡之礼,亦可俯从。今鄜延是旧日进攻之路,愿朝廷存此一路,令诸将勒兵严备,贼至则击。乘讨伐末行,容臣示以恩意,岁时之间,或可招纳。不然,臣恐隔绝情意,偃兵无期。若用臣策,岁月无效,然后徐图举兵,先取绥宥,据其要害,屯兵营田,为持久之计。如此,则茶山横山一带,蕃汉人户,惧我兵威,可以招降;或即奔窜,亦是去西贼之一臂,拓疆制寇,无轻举之失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九》宋仁宗许范仲淹之请,同意鄜延路暂不出兵。
    正当宋王朝内部对出兵进攻一事,举棋不定之际,李元昊命使者、宋降将,原塞门寨寨主高延德持书到延州与范仲淹周旋,以坚定范仲淹不出兵之心。范仲淹将夏国来书,不与朝延表闻,擅作主张,自复书李元昊。其中说到:“大王建议之初,必谓边城无备,士心不齐,驱马而来,所向可下,今奔冲边地,频年于兹,汉之兵民有血战而死者,无一城一将愿归大王者,与初望无乃异乎?”(《续资治通鉴·卷四三》)范仲淹并且列举了宋夏复和的种种好处,然后告诫李元昊说:“大王听之,则上下同其美利,边民之患息矣。况宗庙有先大王誓书在,诸路之兵,非无名而举。钟鼓之伐,以时以年,大王之国将如之何!他日虽请于朝迁,恐有噬脐之悔,‘惟大王择焉!”(引同上)范仲淹即派韩周送书西夏。仅仅两天以后,却传来了宋军在好水川大败的消息。夏兵对韩周一改态度,竟将韩周软禁了40余天。之后才使元昊亲信野利旺荣持元昊复书以送范仲淹。复书语辞傲慢无理。范仲淹阅后大怒,命人在暗地里将元昊复书录一副本,上报朝廷然后当着西夏使臣的面将元昊复书一炬焚之。
    前已述及,西夏景宗元昊在与范仲淹虚以委蛇,使范仲淹更坚定了鄜延路不出兵之决心之后,便大举进攻宋泾原一路。2月10日,韩琦赴镇戎军,策划御敌之策。韩琦命环庆副都部署任福率勇士8000人,出击迎战。任福在张家堡以南与夏军遇,斩敌数百。夏军诈败,任福不知是计,乘胜追杀。当晚,任福与泾原驻泊都监桑怿(音亿)合兵于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东)。这时,另一支宋军在钤辖朱观、泾原都鉴武英率领下,进屯龙落川,与好水川相隔5公里。这时,李元昊已率10万大军埋伏好水川川口,而宋军犹在鼓里。次日晨,部分夏军前来挑战,任福迎击,一触即溃。任福不知是计,引兵猛追,军士不食者3日。2月14日,宋军追到六盘山下,西夏伏军四下杀出,列阵围攻。宋军始知中计便挺身决斗,无奈兵少将寡,任福桑怿战死,宋军大败。另一路宋军也被夏军围困,朱观率千余人突出重围,武英等战死。好水川一战,宋军损失惨重,数名大将牺牲。消息传来,关中震惊。韩琦上疏自劾,被贬官,知秦州。范仲淹以此役之失利和擅与元昊通书的过失,降为户部员外郎,兼知耀州(今耀县)。时在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4月。5月,范仲淹改知庆州(今甘肃庆阳)。
    范仲淹离任后,宋以庞籍继知延州。当年7月,西夏军队挟好水战役胜利的余威,进攻宋鳞、府二州,(今神木、府谷一带)。8月初—日,庞籍命鄜延都部署许怀德等将兵万余人,由延水关(在今延川县境)东渡黄河,经晋西北,迂回增援麟府二州。经宋军力战,麟府二州得以保全,于是西夏军队转攻丰州(在今府谷县境内),并分兵进扰延州金明寨。当月18日,丰州失陷,知州王余庆等死难。9月,宋以鄜延都钤辖张元为并、代钤辖,管勾麟府军马公事,使进救麟府。张元至府州后,先后破敌于柏子寨和兔毛川。并筑宣威等寨,以扼夏兵入寇之路。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西夏军队再度入侵。泾原副都部署葛怀敏与知镇戎军曹英等,会合泾原各路军队出击夏兵。宋兵屯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与西夏军队交战,败退。夜间,夏兵四面围城,葛怀敏等率部夺路奔镇戎军,路经长城,因壕桥已断,被夏军包围歼灭。葛怀敏、曹英等16名将官皆被害牺牲。所部宋兵9460余人,战马600多匹,全被夏兵掳去。西夏军队乘胜长驱南下,直逼渭州(今甘肃平凉)城下,在方圆600里内,焚烧房舍,杀掠居民而回。宋军损失惨重。“葛怀敏军败于定川,诸郡震恐。”(《宋史·卷三0三·滕宗凉传》)这时泾州无兵守备,知州滕宗凉便发居民强壮者数千人入城防守,情势芨芨可危。“会范仲淹自环庆引蕃汉兵来援,时天阴晦十余日,人情忧沮,宗凉乃大设牛酒迎犒士卒;又籍定川战殁者于佛寺祭酹之,厚抚其孥,使各得所,于是边民稍安。”(引同上)
    自刘平败于延州三川口,任福败于好水川,至葛怀敏败于定川,宋军连续损兵折将,而西夏军势大振,宋西北边境处于西夏的严重威胁之中。但是,夏军其所以不敢更驱兵南下者,则在于宋军在鄜延路尚屯兵68000余,环庆路50000余,泾原路70000余,秦凤路27000余,而使夏兵不敢冒然南下。当年11月,宋复置陕西四路都部署经略安抚兼沿边招讨使,命韩琦、范仲淹、庞籍分领。次年正月,宋仁宗又下诏,凡军期不及奏报者,允许韩琦等相机从事。但是,宋仁宗并不真想整顿军队与西夏决战,密令知延州庞籍与西夏议和。
    宋夏战争使得两国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西夏虽然屡告获胜,但是人死马伤,财力不继,而且由于宋朝停止了按每年度给予西夏的绢帛与钱币,封闭了沿边榷场,使夏人急需的茶和布匹无法得到,因此,西夏民众要求互市贸易,他们编唱了“十不如”的歌谣来表示反对战争。加之辽也日益威胁着西夏的安全。李元昊便于庆历三年(1043年)正月24日,派遣六宅使伊州刺史贺从勖持书至延州。延州知州庞籍乃转奏其书于朝。2月,宋遣右正言梁通抵达延州,与庞籍商议招怀李元昊之礼。之后,庞籍命佥署保安军判官事邵良佐,陪同贺从勖至卞京。但议和未成。7月,李元昊复遣吕你如定为使,提出11项条款,颇多要挟之辞,遭韩琦、范仲淹等力阻,和议未成。庆历四年(1044年)5月,李元昊因收辽边境党项叛众,招致辽兴宗亲统大军进讨,而上誓表于宋称臣约和。其誓表中称:“两失和好,遂历七年,立誓自今愿藏盟府。其前日所掠将校民户,各不复还。自此有边人逃亡,亦无得袭逐,悉以归之。臣近以本国城寨,进纳朝廷,其栲栳、镰刀、南安、承平故地,及他边境蕃族所居,乞划中央为界。于界内听筑城堡。朝廷岁赐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贺正贡献,回赐银五千两,绢五千匹,茶五千斤。申冬赐时服银五千两,绢五千匹。及赐臣生日礼物银器二千两,细衣着一千匹,杂帛二千匹,乞如常数,无致更改。乞俯颁誓诏,世世遵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10月,宋以李元昊称臣为满足,复夏誓诏曰:“俯阅来誓,一皆如约”!(引同上)12月,宋夏议和成立,宋朝接受元旦建国时提出的条件,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仍保持名义上称臣。而宋每年要“赐”给夏国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另外在李元昊生日和各节日还要“赐”银2万两,银器千两,绢、帛、衣蕃等2万3千匹,茶1万斤。宋以增加银绢的办法换来了西北边陲的苟安。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春,夏国主李元昊卒,子谅诈出生才3个月,被立为夏国主。次年,辽以谅诈新立,分三路进攻西夏,因肖惠所统一路失败,辽军乃退。之后,辽军又连续起兵进攻西夏。西夏屡次失败,被迫向辽求降,依旧称臣于辽。
    宋嘉佑八年(1063年)3月,宋仁宗死,英宗继位。西夏毅宗遣使臣吴宗入宋延州境,祭吊仁宗并贺英宗即位。延州差遣指挥使高宜为引伴使。高宜对西夏使者吴宗言语轻肆,态度傲慢,与吴宗发生争执。夏使回报毅宗,毅宗便以此为藉口,于这年7月,发兵7万,侵略泾原,掳掠熟户80余族,杀蕃族弓箭手数千人,掳去人口、牲畜以万计。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9月,西夏军队由毅宗亲自统率,进攻宋之大顺(今甘肃华池东北)、柔远(今华池)等城。宋与西夏边衅重开。环庆路经略安抚使蔡挺率赵明、张玉等击败西夏军。夏毅宗中流矢被迫引军撤退。之后,宋与西夏在西北边境战事屡有发生。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8月,西夏军队大举进攻宋环庆路,游骑进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城下。因吐蕃军队袭击西夏西境,夏军方退。环庆新败,同平章事韩绛请命出镇陕西。宋神宗批准韩绛出任陕西安抚使,开幕府于延州。韩绛素不习兵,措置失当,以蕃兵为七军。并命诸将皆受鄜延钤辖种谔节制。于是蕃汉士兵皆有怨愤之情。种谔受重任,欲取横山,先后在鄜延路北境筑堡立寨。同年3月,西夏军队大举反击,攻宋之顺宁(今志丹顺宁),围抚宁(今绥德境内)。在绥德节制诸军的种谔闻夏人来攻,茫然不知所措。于是宋新筑城堡尽陷于夏。种谔因此被降为汝州团练使,斡绛被罢相,徙知邓州。
    宋元丰三年(1080年)6月,神宗命沈括知延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以接替因丁母忧去职的吕惠卿措置陕西四路未了防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0五》)。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钱塘人。24岁时承袭父荫,任海州沭阳县(今江苏沭阳)主簿,以后历任多年地方政府的低级官吏。33岁时,擢进士第。沈括积极参预了“王安石变法”。沈括的政敌蔡确曾说:“朝廷新政规划巨细,括莫不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三》)沈括承旨后,旋即从宣州(今安微宣城)赶赴汴京。宋神宗宣旨召见,对他淳谆告诫:“今一方边计,悉责在卿。一有阙误,必正典刑,凡事恻怛,勿为推责便文之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三》)8月15日,沈括风尘仆仆,赶到延州。“扼左衽之喉襟,执西冲之筦钥”(沈括《延州谢到任表》)的延州一带,集中了宋王朝驻守西北边境的精锐部队——‘廓九将之锐师,揭百搂之峻垒”(引同上)。沈括到任后,即“悉以别赐钱为酒,命廛市良家子驰射角胜,有轶群之能者,自起酌酒以劳之。”(《宋史·卷三三一·沈括传》)备受西夏军队侵扰之苦的延州民众人人争先,个个振奋,“执马传矢,唯恐不得进”。(引同上)挑选了勇猛之士1000余人补充入军队内,大大加强了边防实力,“威声雄他府”。(引同上)在训练民众的同时,沈括还积极完成了吕惠卿已经营的略具规模的四路边防事宜。其间,宋王朝由中央调赴鄜延路的兵马,已先后赶到。各种军需,也源源不绝运至前线。宋王朝整军备战,准备伺机出兵西夏。
    宋元丰四年(1081年)6月,西夏国内祸起肖墙。太后梁氏杀死亲宋派将领李清,囚禁惠宗秉常,独擅朝政。但拥护皇族的将领拥兵自重,不服从梁氏的号令。西夏内部的这一分裂,造成了对宋极有利的局势。西夏保泰军统军禹藏花麻请求宋朝出兵讨伐西夏。宋王朝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于7月命令军队分为五路,陆续进击西夏。鄜延路宋军即为其中之一。鄜延路经略副使种谔统帅本路重兵,北出绥德。沈括留守本路,负责稳定后方,保证军需。与此同时,西夏也沿鄜延路边境屯集重兵,伺机而动。沈括因之而不得不夙兴假寐,昼夜操劳,以防夏人侵袭。沈括甚至部署停妥,如夏兵乘虚入境,即令监司或次官代理州事,自已亲率部队前往阻击。(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六》)9月,种谔率鄜延路兵士54000余人,及划归种谔指挥的畿内七将兵士39000余人,所向披糜,连战皆捷。10月,米脂西夏守将令介讹遇以城降宋。捷报传至京师,神宗“喜动颜色”,(《续资治通鉴·卷七六》),并遣中使谕种谔曰:“首挫贼锋,功先诸路,朕甚嘉之。”(引同上)群臣纷纷称贺。龙图阁学土苏轼赋《闻种谔未脂川大捷》七绝一首,诗曰:“闻说将军取乞银,将军旗鼓捷如神。应知无定河边柳,得共江南雪絮春。”(清光绪《米脂县志》)
    在种谔出击米脂之时,10月,夏将梁永能乘宋鄜延路空虚之际,前来偷袭宋德靖寨(今志丹县旦八镇城台村)。早有准备的沈括,待夏军刚入界,即率兵阻击,粉碎了夏军的阴谋(据《西夏书事·卷二五》)。同月,夏兵数万人合围顺宁寨(今志丹县顺宁),守备宋军见夏军势重,想入寨坚守,以图自保。沈括坚决反对这一计划。他命前锋李达率1000余人出延州城,具备100,000人的食粮,并令军队广为张扬,声言沈括自率重兵随后即到。西夏军队将信将疑,不能自已。沈括声东击西,另派骁将景思谊率兵3000,向西夏军队侧翼发起攻击。夏军只防正面,末顾侧翼,与宋军刚一接触,即惊惧溃散。沈括旋即挥军推进,攻克西夏磨崖寨,俘获上万男女,并掳获牛、羊3万多。(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八》)同年11月,沈括利用宋河东路兵士从前线撤回,途经鄜延路境的机会,令所部骑将焦思在绥德盛陈兵备,大张旗鼓。并张扬说,沈括兼护河东十二将,即将兴师西讨夏军。细浮图(在今绥德境内)西夏守将见宋军军威雄壮,竟连夜弃寨北撤。与细浮图成三足鼎立之势,互为犄角的西夏吴堡(今吴堡)、义合(今绥德义合镇)两寨守将,自觉势单力薄,也弃寨北撤。宋军不发一箭,不伤一卒连得三寨。(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九》)沈括又乘胜夺取了塞门寨(今安塞县镰刀湾乡)。同月,宋军围攻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西夏军队决黄河水灌宋兵营,宋军冻溺而死者无数,被迫撤围而退。同时,夏兵出截宋军运粮之道,宋各路军马无粮而溃退。宋军五路出击西夏之战事结束。
    次年3月,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沈括侦知西夏宥州(今靖边境内)观察使格众率30000军士屯驻金汤堡(今志丹县金鼎乡金汤村),企图乘宋军灵州败北之虚,以金汤堡为桥头堡,沿洛河南下,奔袭鄜州(今富县)。为了先发制人,沈括遂命副总管曲珍率步骑两万,扬言要从东北方向出击葭芦寨(今佳县)。夏军闻讯,遂调集重兵赶赴东路,以守卫葭芦寨,金汤堡守备几至空虚。曲珍驱军东行不到百里,即挥师西进,3日而至金汤堡,留守金汤的格众措手不及,仓促应战,大败。格众被俘,夏军2000余人被杀。(据《西夏书事·卷二六》)金汤堡告捷,宋军乘胜分两路夹击葭芦寨,胜利攻克。(据上书)
    米脂、葭芦等寨的收复,极大地振奋了鄜延路军民的士气。沈括亲自制《凯歌》数十曲,以歌颂胜利,激励斗志。其中有:“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子将打衙头。回首秦寨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莫堰横山东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梦溪笔淡·九〇条》)
    宋元丰五年(1082年)5月,沈括和种谔鉴于去秋大举讨夏,曾克夏之银、宥、夏三州,而无力驻守,被迫放弃之教训,建议筑乌延城(在今横山县境内),以扼夏人南下之路种谔并赴京面谏,向神宗说:“横山延袤千里,多马,宜稼,人物劲悍善战,且有盐铁之利,夏人恃以为生。其城垒皆控险,足以守御。今之兴功,当自银州始,其次迁宥州,又其次迁夏州。三郡鼎峙,则横山之地已囊括其中。又其次修盐州,则横山强兵战马,山泽之利,尽归中国。其势居高,俯视兴、灵,可以直覆巢穴”。(《宋史纪事本末·西夏用兵》)神宗很欣赏这一建议,“遣给事中徐禧及内使李舜举往鄜延议之。”(引同上)徐禧等赶到延州后,立即成立了一个计议边事所,主管修筑城堡事宜。他们乘种谔尚未返回之际,便一改初议,决定改筑永乐城(今米脂县龙镇马湖屿村)。沈括对“钦差大臣”徐禧咄咄逼人的气势唯诺让步,竟也同意此议。徐禧并上书神宗,巧言鼓惑,征得了神宗的同意。8月,“帝从禧议,诏禧护诸将往城永乐”。(引同上)沈括被命移经略府至米脂,负责接济军用,后来又负责节制修城。而不同意筑永乐城的种谔被留守延州。永乐城从8月15日动工,9月10日即告竣工。神宗赐名“银川寨”。永乐城竣工后的第9天,西夏千余骑兵即奔袭永乐。守将曲珍求援,徐禧率25000余军士,往援永乐,沈括留守米脂。徐禧等进驻永乐后,即被西夏大军300,000人团团围住。留守米脂的沈括曾一度赴援永乐,但被西夏大军阻击,不能前进。9月20日,永乐失陷,徐禧、李舜举等死于乱军之中。宋军士卒役夫死于永乐之役者计20余万(据《宋史纪事本末·西夏用兵》)。永乐之败的消息传到宗城后,神宗“临朝痛悼,为之不食。”(引同上)10月,沈括“以措置乖方,责授均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宋史.神宗纪》)沈括被当作“替罪羊”而结束了他在延州任上2年零5个月的戎马生涯。
    沈括在延州任职期间,还特别进行了科学考察工作。他对延州境内的石油进行了考察,并亲自实践把石油用以制墨,名之“延川石液”。他最早提出“石油”这一名称,并且科学地预见石油“后必大行于世”。他还为延州石油题诗:“二郎山(在今子长县安定镇)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梦溪笔谈·四二一条》)沈括还在延川延水关黄河岸边,发现“竹笋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梦溪笔谈·三七三条》)他根据“延郡素无竹”这一事实,大胆论证延安地方的古地理、古气候变化情况。他写道:“无乃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邪?”尽管经现代科学工作者鉴定,沈括发现的化石并非“竹笋”化石,而是蕨类植物中的新芦木化石,但沈括毕竟是第一个对化石进行生态描述,并正确地指出化石为古生物石化的结果的人。这比欧洲的达·芬奇(1452——1519年)对化石的论述要早400年!
    作为世界科技史上第一流的科学家,沈括在延安的科学考察活动,为延安历史写下了永远彪炳于史册的一章。
    宋元丰六年(1082年)2月至5月,西夏军队大举进攻宋之兰州,被宋军击败。被迫向宋求和,宋允许恢复岁赐。闰六月,梁太后因梁氏执政,拥护皇族的将领不服,国内统治长期不稳,被迫让夏惠宗恢复了皇位。元丰八年(1085年)3月,宋神宗死,哲宗继位。次年,西夏惠宗死,子乾顺立,是为崇宗。宋与西夏的战事亦告一段落。
    宋元丰五年(1090年),西夏以永乐战役俘获的宋军士卒归还宋朝。宋亦以米脂、葭芦、细浮图,安疆四寨归还西夏。西夏得失地而志骄意满,于是在次年便大举侵扰宋之边境。鄜延都监李仪战殁。
    宋绍圣三年(1096年)9月,夏崇宗李乾顺奉其母梁氏,率众50万人入侵鄜延,“西自顺宁招安寨,东自黑水(今子长县涧屿岔乡边家湾)、龙定(今子长安定镇),中自塞门、龙安(今安塞县真武洞镇龙安村),金明以南,二百里间相继不绝。”(《宋史·卷四八六·夏国传》)西夏大军一直进至延州城北兰家坪,距延州城仅5里。西夏大军将金明层层包围。李乾顺与其母梁氏“亲督桴鼓,纵骑四掠。”(引同上)。金明被破,将官皇城使张俞战死,守兵2800人中仅5人逃出。金明城中粮50000石,草千万束皆被夏兵掳获。西夏攻破金明后,引军撤归。临撤前,将一封书系于一宋军颈上,以置鄜延经略使召惠卿。其中说道:“夏国昨与朝延议疆场,惟有小不同,方行理究,不意朝迁改悔,却于坐困铺处立界。本国以恭顺之故,亦渑勉听从,遂于境内立数堡以护耕。而鄜延出兵,悉行平荡,又数入界杀掠。国人共愤,欲取延州。终以恭顺,止取金明一寨,以示兵锋,亦不失臣之节也。”(引同上)次年秋,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吕惠卿与知渭州章楶等力主反击西夏。宋哲宗批准了这个建议,并命令边境诸将皆听吕惠卿节制。吕惠卿于是遣将攻克夏之宥州,并筑堡立寨,以逼夏军。宋元符元年(1098年)冬,西夏进攻宋平夏城(今宁夏同心南)被知渭州章楶大败,并生擒其勇将嵬名阿里等。经此大败,西夏军队一蹶不振。次年,西夏向宋上表谢罪。宋许夏和,恢复岁赐。于是,宋夏边境复得数年之暂时休战。
    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宋夏边衅事端重起。西夏军队攻陷平夏城。次年,宋军在陶节夫率领下,收复永乐城。同年,宦官童贯领永兴、鄜延环庆、泾原、河西六路边事,掌西北全部兵权。之后,宋与西夏继续作战,互有胜败,但战争规模已不太大了。宋徽宗宣和五年(1119年),西夏国遣使纳款,宋徽宗诏令鄜延等六路罢兵(《宋史·卷二二·徽宗纪》),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方告结束。

出处:延安史话/姬乃军.—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