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八景
责任者: 王正云








明清时期,文人墨客,遍观榆林古城的山水胜迹,连缀增补,演化凝炼,形成反映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榆林八景”。有的景观如南塔凌霄等至今犹存,有的景观如柳河秋色等已一去不返。
驼峰拥翠
榆林古城座落在驼山上,山高数十丈,山形似骆驼,故榆林城雅号驼城。《延绥揽胜》记载:“驼山在榆林城东,城半踞其巅,形如骆驼,山上有堡儿山,庙梁,并建塔名文笔峰。”驼峰山上庙宇很多,南有东方境,北有朝阳观、千佛寺、香云寺、戴兴寺等,绿柳红墙,一片苍翠,是古城的幽胜境地。每当太阳从东山升起,榆林东城如在苍翠的大海之中,茫茫一片,雄伟壮观,被誉为“驼峰拥翠”。清代诗人田万宝有《驼峰拥翠》诗赞道:
驼峰峭立本天成,
拥获榆阳享太平。
翠拱崇楼高绝顶,
此山千载独留名。
寒泉冬蒸
寒泉指普惠泉。普惠泉在榆林城北驼峰山下,原名南泉,后叫普惠泉,俗称龙口。《榆林县志》记载:“龙王泉水,镇志在榆林县城东,自半山涌出,汇而为池,疏而为窦,周灌城中,镇人之所汲养也,严冬蓊勃,水气如蒸,泉上有石匾,额曰普惠泉,由城西流人西河,其上有龙王庙,故名。”泉水由山根下涌出,清凉味甘,严冬季节暖气蒸腾,因有“寒泉冬蒸”之誉。清人有《寒泉冬蒸》诗赞曰:
驼城十里涌寒泉,
冬日云蒸众壑前。
烹茗恰如深鼎沸,
饮汤真似曲池煎。
纵令夹岸霜飞雪,
应讶长波灶吐烟。
一带潆洄冰不结,
溪涧溅月碎还圆。
芹涧春香
榆林城西有芹河,源出长城西北的沙漠,流入榆溪河,每到春天,芹水两岸榆柳青青,绿树成荫,芹菜野花,沁人心肺,鱼游虾跃,鸟鸭和鸣,小桥芹亭,柳岸花明,故有“芹涧春香”之美誉。清人有《芹涧春香》诗赞曰:
勃勃芹生涧水旁,
当春气暖袭人香。
波萦远合苔衣湿,
风起斜牵荇带长。
地似泮宫歌薄采,
客谈云梦忆先尝。
剧怜野老殷勤意,
赢得清芬贮一筐。
又有诗赞曰:
沙漠平分一涧开,
中流芹水向东来。
花季漂满寻春路,
恰好重登吊古台。
西河漱月
西河即榆溪河,在榆林城西。此水源出塞外,河上古有桥,名清波桥,后毁于洪水。清康熙十年,榆林城堡同知谭吉璁重建,改名碧浔桥,每到中秋,榆溪河碧波荡漾,两岸绿柳相映,游人站在桥头,俯视河中映月,微风淅淅,流水盈盈,令人心旷神怡,留恋忘返。被誉为“西河漱月。”清人有诗曰:
榆关犹是秦时月,
西照长河彻底清。
皓魂悬来风淅淅,
寒溪漱处水盈盈。
滩声北接雄山远,
桥影南连宝塔横。
十里黄沙明此夕,
征人惆怅到三更。
南塔凌霄
南塔指榆林城南门外的凌霄宝塔,塔为十三层,高数十丈,呈八角形,底层四面开门,以八卦命名,二层以上每层有窗口四个,檐角悬挂风铃,塔顶为园形。内有楼梯可攀登。塔身形如笔立,雄伟壮观,高人云霄。榆林民谣云:“凌霄塔,离天一丈八”,因得名“南塔凌霄”。古人有《南塔凌霄》诗赞道:
南关胜景至今传,
宝塔凌霄几千年。
霜戟上冲云汉际,
风铃直挂斗牛边。
遥瞻文笔从空耸,
长看明珠绝顶悬。
有志登临舒宿愿,
攀来便作广寒仙。
红山夕照
红山指城北红石峡一带。因红山地处沙阜,山环列若似屏幛,每当夕阳西下,红影外浮,如霞升起,被誉为“红山夕照”。清人有《红山夕照》诗赞曰:
两峰壁立障屏风,
绚烂晴岚压塞雄。
自有朝烟浮处紫,
更教夕日照来红。
暮寒天迥惊回雁,
晚渡人归讶落虹。
僻壤荒陬饶胜景,
蓬莱仙境暗相通。
柳河秋色
柳河在榆林城西南,现今永济桥(南桥)附近的沙漠中,其地在河中,呈长岛形,水流入榆溪河,地肥沃,可耕。明成化年间种植柳树数千株,万历时被伐尽。沿河两岸,碧水黄沙,垂柳倒挂,绿树成荫,风景如画。每到秋天,柳河两岸一片丰收景象,秋色宜人,被赞誉为“柳河秋色”。明人《秋色过柳河》诗道:
黑山南畔几经过,
秋色偏於古柳河。
山影瘦分黄叶少,
水光寒侵白云多。
时逢晚景犹如此,
人到衰年可奈何。
莫向天涯赠离别,
西风愁听渭城歌。
龙穴藏珍
龙穴又称黑龙穴。因庙周围有水潭九个,故又称“九龙潭”。在榆林城南镇川镇的红柳滩村东沟内的幽谷石崖上,潭开凿年代不详。黑龙庙建于明正德年间,龙穴在山中的石岩中,穴中细水长流,如蛟龙吐珠,若丝条下注,水甘甜清凉,故名“龙眼”。沟下有一奇台,名曰“水秀”。《榆林县志》载:黑龙穴中供黑龙大王,旱季乡民祷雨辄应,以瓶承穴水下时有古钱珍宝流人瓶内,名曰:“龙穴藏珍。”古人有《黑龙穴》诗赞曰:
万笏参峭天石磷,
黑云如墨罩龙身。
滩头隐现三珠树,
穴口潜藏百斛珍。
伏颔悬来精闪闪,
深潭跃处浪粼粼。
榆关祷雨崇朝遍,
始识灵渊信有神。
出处:老榆林史话/王正云著.—榆林:榆林健民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