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花木兰的史实与传说考

责任者: 段双印著



    巾帼英雄花木兰,传说是延安城南花源头村人,大约生活在北魏时期,可能为鲜卑人或归附了北魏的敕勒(亦称铁勒、高车)人。
    目前,有关花木兰的文献记载很少,主要有乐府民歌《木兰辞》。通过剖析《木兰辞》提供的历史文化信息,参考有关历史文献,我们仍可梳理出她的籍贯、族属、主要经历的大致情况。
    《木兰辞》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句,称一国之主为“可汗”。而“可汗”,为柔然、敕勒、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语言,意为上天、神灵之义。后来成为政治首领的自称。“可汗”作为一国之主的称号,始于公元四世纪末西部柔然首领统一漠北后的自称,类似于汉语中的天子。唐灭突厥以后,这一称号鲜见使用。北魏早、中期与柔然毗邻。特别是陕北与内蒙间的河套地区,更是柔然与北魏相峙争夺的主要地带,民族间的交往和语言的相互影响是可能的。还有,北魏征伐柔然的几次战争,曾接纳了柔然、高车(即敕勒)数十万降众(详后),把他们安置在漠南五原(今内蒙包头境内)等六镇地区,使得各民族间的交往更为方便频繁。这些降附的民族,又常常被驱使为战争的工具。从诗中可以看出花木兰家为军籍兵户,闲时屯田,战时出征,所以“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魏晋时期,陕北尽陷戎狄,郡县俱废,到处都是少数民族的族帐聚落。以此推测花木兰为鲜卑人或敕勒人,当无大错。他们气质骠悍,男女都长于弓马骑射。这样,花木兰代父从军并建功立勋才有可能。
    《木兰辞》中提供的行军路线、战争地点、战争经过,也与北魏征伐柔然的战争情况十分接近。据《北史·蠕蠕传》记载,北魏建国后,蠕蠕(北魏对柔然的蔑称)成为其北面最严重的威胁。特别是公元424年,大檀接继社伦成为柔然王以后,亲率六万大军攻魏之云中(今内蒙托克托县东北),攻陷北魏早期都城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西北),并把太武帝拓跋焘包围五十重,魏军拼死突围。此后,从公元425~449年,拓跋焘在二十余年间曾对柔然发动了七次大规模的战争。公元425年,太武帝倾全国兵力,分五路亲征柔然。柔然见魏军来势汹汹,退避漠北。公元449年,太武帝“车驾出东道,向黑山(今内蒙呼市东南杀虎山)。五月,次于漠南,舍辎重轻裘之溧水(克鲁伦河)。六月,车驾至菟园水(今蒙古国图音河)。……北度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高车诸部杀大檀类,前后归降三十余万,俘获首虏及戎马百余万匹。”(见《北史·蠕蠕传》)
    我们再看《木兰辞》中花木兰的战争经历。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辞爷娘去,从此替爷征。”老父年迈,弟弟年幼,花木兰只得女扮男装,毅然从军。她随征调的士兵“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然后“朝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在黑山,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似乎已经听到逃到漠北燕然山的柔然余部的人嘶马叫声,恨不得立即赶往前线杀敌。经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艰苦征战,驰骋纵横“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终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回到久别的故乡,得到了朝廷最高的十二级勋位“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与尚书郎的高位。诗中提到的黄河、黑山、燕山(即燕然山)等地名和花木兰的战争经历,与前引《北史·蠕蠕传》的记载十分吻合,可以作为花木兰所处时代、族属、从军主要经历的有力佐证。
    关于花木兰的籍贯,我们也可以从《木兰辞》中所叙的行军路线及路程大致推测。如果说花木兰是延安人,她从军当从延安附近出发,取道延河河谷、无定河谷,转向东北到黄河岸边。这条路线,是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对北方民族用兵和北方民族扰袭关内的主要进兵通道之一,快马也就一两天路程,朝发夕至是可能的。然后渡河向东,赶到今呼和浩特市附近的黑山(杀虎山),再转战燕然山,建立了她的不朽功业。
    关于花木兰的传说,在南北朝时已开始流行。除了脍炙人口的《木兰辞》之外,当时编撰的《姓苑》中也有“木兰”的记载。唐代诗人杜牧的《游木兰山》中亦有“弯弓征战作男儿”的诗句。南宋章樵在《古诗译点》中说:“若木兰者亦壮而廉矣!使载之《烈女传》,缇萦,曹娥将逊之。”但文献中的“木兰”均佚其姓,以致后人有姓朱、姓魏诸异说。花木兰之说,始于明代艺术家徐文长。他在《雌木兰》杂剧中演绎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但主人公姓什么?颇费思量。后来,他有感于抗倭斗争中有一姓花的女子壮烈牺牲,又见院内花木盛开,灵机一动,便让木兰也姓花。从此花木兰之名始在舞台上和民间流传。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妇孺皆知,受到了历代人们的喜爱和敬仰,全国不少地方都建有木兰祠、木兰陵园。关于她的籍贯,也纷争不绝,主要有延安说、河南虞城说、湖北黄陂说等纷歧。特别是河南虞城和湖北黄陂两家争夺这一历史名人文化资源的势头很大,大建木兰陵园、开发木兰景区、举办木兰文化节。黄陂还准备把木兰传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抛开这些功利目的,冷静思考一下,如果说花木兰是湖北黄陂或河南虞城人,那么从这两个地方到黄河、黑山的路线及路途距离,与《木兰辞》中所叙相去甚远,也缺乏有力的历史材料的支持。相比之下,花木兰为延安人(或陕北人)的说法更显合理可信。元代人侯有造在《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中指出:木兰家“其所据之地域为河套。……延安郡。”古今有关花木兰的戏剧中,花木兰自报家门,均称“延安人氏”。同其他地方一样,延安城南万花乡花源头村也建有木兰陵园,民间也流传木兰故事。如今木兰陵园已修葺一新,供游人观瞻凭吊。只是延安人没有加入到争夺这个历史名人的大战中去。史载恢恢,我们也没有必要去争。

出处:陕北古事钩沉/段双印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