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古老最负盛名的巨型桥梁——灞桥
责任者: 阎成功

在西安市城东10多公里处,有一座横跨在灞河上的大桥,这就是富有诗意的、我国最古老最负盛名的巨型梁桥—灞桥。
灞河源出自蓝田县东南的秦岭山中,是长安有名的“八水”之一。灞水原名滋水,春秋时期秦穆公欲建霸业,将滋水改名为灞水,也叫灞河。同时,在河两岸筑堤植柳,水大时连舟为桥,水小时即搭便桥。西汉时期,在灞水上筑了木桥,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被烧毁。到了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2年)又在古桥以南修了“南桥”,经过以后历代的修复,一直保存了下来。原桥长380米,宽2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各孔的跨度由4米到7米大小不等,共有桥柱408根,用圆石排垒,紧密坚固异常。
汉朝时,在灞桥上设有稽察亭,检查过往行人。有一次,大将军李广和随从人员夜经灞桥亭,被喝醉酒的灞陵尉喝住不许夜行,身为大将军,李广也只得在亭下住宿一夜,天明才得以过桥。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了驿站,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在这里和亲朋故友话别,故有“都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之说。这种折柳惜别,其典故出自《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柳”字在汉语中与“留”字谐音,因而古代人就用折柳赠别来表示对亲友的留恋不舍。
隋唐之际,灞桥两岸已成为“杨柳含烟、灞岸春色”的名胜之地。每到春季垂柳扬花吐絮之际,只见纷纷扬扬的柳絮,宛如雪花,漫天飞舞,别有趣致。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灞柳风雪”指的就是这景色。
灞桥又是长安的东门户,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当年,秦始皇曾亲自在灞桥上为攻打六国的大将军王翦赐酒送行,激励将士,最后完成了统一大业。秦未,刘邦率众起义,经灞桥攻入咸阳,然后屯军灞桥附近的灞原上。当时,已经不敢称皇帝而自降为秦王的子婴,抱着皇帝的玺符来到灞桥上向刘邦投降,从此结束了秦王朝的统治。后来,项羽率楚军过灞桥,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大火三月不熄。唐末,黄巢起义军经灞桥进入长安。公元1936年12月9日,西安的爱国学生步行赴临潼,去向住在华清池的蒋介石请愿,要求结束内战、一致抗日。当走到灞桥对,蒋介石的马队拦住学生,两侧还架起了机关枪对准了请愿的群众。这时,张学良将军骑马赶到,劝学生回去并挥泪陈词:“……在一个星期之内,我准定用满足你们心愿的事实回答你们。”果然,12月12日便爆发了举世闻名的“西安事变”。
解放后,人民政府在古桥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将石板平桥改建为宽10米,两侧各留有1.5米人行道的钢筋混凝土桥,在桥上安装了照明灯。并在灞桥两端的堤岸上新植了大量的垂柳,使“灞柳风光”得以重现。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