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中国现在最古老的园林——华清池

责任者: 阎成功

 
  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园林多得屈指难数。然而,现存最早的当数华清池了。
  华清池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南骊山的西北麓,离西安市25公里。骊山是秦岭的一个支脉,海拔1256米。古人称青色的骏马为“骊”,而此山的形状很像一匹青色的骏马,故名叫“骊山”。每当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给远近的山恋涂上一片金色,十分艳丽,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指的就是这里。
  华清池,因为有个温泉,水温常年保持在摄氏43度左右,且富含矿物质。所以,早在2700多年以前的周朝,统治者就在这里修筑楼台亭阎,列为禁地。秦始皇时,在这里以石筑室砌池,名叫“骊山汤”。汉武帝时,在秦宫的基础上,扩建为离宫。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公元591年),又加建筑,广植松柏,点缀风景。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诏阎立德营建宫殿楼阁,名叫“汤泉宫”。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改名“温泉宫”。到了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又大肆扩建,“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室,宫周筑罗城”。因为北周王褒的《温汤铭》十分出色地宣扬了温泉的功能,说它是“华清驻老,飞流莹心,谷神不死,川德愈深”。故而唐玄宗改名“华清宫”,因宫在温泉上边,又称“华清池”。这个名字一直使用到现在,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当时的华清宫,与其说它是一处园林,不如说是一个城堡、一座宫城、一个“陪都”。唐玄宗李隆基在这里以温泉为中心,“即山建宫,百司庶府皆具,各有寓止”。一共修建了八殿、二阁、二汤(后又僻十六处长汤)。此外,还有钟鼓楼、灵官台、星坛云室、菜圃水轮等一整套设施。每年旧历十月,唐玄宗便偕同杨贵妃姐妹和文武百官及家眷到华清宫过冬,次年二月或四月才回长安。朝廷商议国事,接见朝臣、外使,都在这里进行。所以,人称“七月一日天子来,青绳御路无尘埃”、“千官扈从骊山北,万国来朝渭水东”。
  在华清宫里,唐玄宗和杨氏姐妹游宴作乐,过着极度豪华奢侈的腐朽生活。杨贵妃爱吃荔枝,唐玄宗就在骊山西绣岭建造了一座荔枝园(遗址在今三元洞西)。当时的荔枝以四川涪州产的最好,唐玄宗就命令驿马飞递,限期三日到达长安。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诗中所写“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正是这件事的生动写照。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天,诗人杜甫由长安赴奉先(今陕西蒲城县)探亲,路过华清宫。他看见沿途百姓因冻饿而遗尸载道,而华清宫内却是一片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景象。于是,愤怒地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自述”的诗文,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在天宝十四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中,盛极一时的华清宫被安禄山的一把大火化为灰烬。
  到了清朝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慈禧太后同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到了西安以后,慈禧还是念念不忘享乐,下令在华清池重新修建园林。今天我们看到的华清池内的建筑,虽然都在建国以后整修过,但它的基础,便是那个时候的。而且在建筑式样上,也尽量保持了唐代的风格,就连许多建筑物的名称,也保留了唐朝时的称呼。
  如今的华清池,既有红柱画檐、气势宏伟的飞霞殿等建筑,又有垂柳拂岸、碧波荡漾的人工湖。湖畔周围分别是双龙昂首的石舫、九龙并列的石堤以及“旭日亭”、“晚霞亭”等建筑,还有“九龙汤”(据记载,唐玄宗当年洗浴的御汤,就叫“九龙汤”)、“莲花汤”、“海棠汤”等小浴室。此外,还有杨贵妃沐浴的“贵妃池”、“西安事变”时蒋介石的寝室“九间厅”和活捉蒋介石的“兵谏亭”等历史遗迹。
  华清池这座古老的千年名园、我国现存时间最早的园林,如今已成为中外人士沐浴和参观游览的好处了。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