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秦石鼓文

责任者: 阎成功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着10个圆顶平底、像鼓一样的石器。从外表上看,它们少棱缺角、蚀痕斑驳,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然而,这些就是闻名于世的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秦石鼓。
  秦石鼓是在10块鼓形的花岗岩石墩上,每块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是记述秦国国君游猎时的情况,所以又称为《猎碣》、《猎碣文字》或《秦刻十碣》。
  秦石鼓文所刻的书体,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籀文是小篆的渊源,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汉字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石鼓文所书的籀文工整遒劲,历代书法家对其评价极高。
  秦石鼓文的石碣,每块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外形呈圆顶平底状,像一个个大鼓,故称为“石鼓”,每个石鼓上刻有700余字。
  关于秦石鼓文产生的时间,历代诸说纷纭,一直争执不休。虽然人们都确认是战国留存下来的文物,但到具体年代却仍有秦文公时,穆公时,襄公时,献公时等数说。郭沫若先生生前曾考证石鼓文是公元前770年秦襄公送周平王东迁后的纪功石刻。
  说起秦石鼓的来历,颇为曲折。秦石鼓是唐朝初期,在天兴(今陕西宝鸡)三畴原野外发现的。韩愈曾建议用骆驼把它们运回长安大学保存,没有被朝廷采纳,只放到了凤翔的孔庙内。五代时期的战乱兵祸,致使石鼓全部散失。宋代,司马池在凤翔寻找到9个石鼓。到了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又在民间找回了一个遗失多年的石鼓。可惜,该石鼓的上部已无,被人凿成了石臼,石鼓上的文字也损坏、磨失了许多。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石鼓被运到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宋徽宗赵佶下旨用黄金填嵌其字,以示贵重。靖康二年(公元1127)金兵进犯中原,将石鼓运至燕京(今北京),剔去嵌金后置于大兴学府等地。元代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大都(今北京)教授虞集又将它移置到国子监大成门。1933年,石鼓又曾移运南京多年。
  秦石鼓历经沦桑,数次迁徙,致使其石刻字迹剥蚀严重。现在其中一石鼓上的字迹,基本上已荡然无存。可以说,秦石鼓既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学史、书法史以及秦国历史的罕见的珍贵资料。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