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曲子
责任者: 阎成功
西府曲子,是流行在凤翔、岐山、扶风、眉县、凤县、武功、千阳、陇县、麟游等地的一种地方小戏。因它原是以坐台清唱的形式演出,故名叫“清曲”。又因凤翔县位于关中西部,古时称作“雍”,所以此剧最早叫“雍城秦曲”。到了唐朝,改“雍”地为“凤翔府”,管辖八县,所以此剧又改名叫“西府曲子”,并一直延续至今。
据清朝王敬一编集的《羽衣新谱》记载,西府曲子形成于春秋时期。秦始皇时,西府曲子很兴盛。到了唐朝,是西府曲子发展的鼎盛时期。元、明、清三朝,西府曲子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古曲填新词的形式。民国初年,又增添了“山歌”曲调。解放后,不仅发展了古曲填新词的形式,还尝试着将西府曲子作为皮影现代戏演出。同时,将西府曲子搬上戏剧大舞台,由真人演出了古典戏《张连卖布》、《杀狗》等和现代戏《王妈问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后,西府曲子就以曲子清唱和曲子戏这两种演出形式活动在西府各县广大农村,受到群众欢迎。
由于西府曲子悦耳动听,所以逐渐地从西府诸县向各地流行。向西,流行于陇东、青南地区;向南,流行于汉中、勉县地区;向东,流行于东府的华县、华阴等地。
西府曲子属于曲牌体,虽有单曲单调,但大体上采用的是联曲的体制。过去有“全月调”、“平调”、“情曲”、“杂调”之分。现在则分为曲调结构都以越调开头、收尾的“越弦”和旋律平顺、一调到底的“平弦”以及“曲牌”。其中,越弦一般是由成人演唱的,曲调慷慨激昂,音域宽阔,表现力强,适合演唱历史纪实、英雄豪杰等内容。平弦一般是由青少年和妇女演唱的,音域较窄,曲调娇柔委婉,流畅动听,朴实亲切,善于表现爱情生活故事。
西府曲子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活泼,寓意风趣,据调查掌握到的曲子有800余首。这些曲子大体上可分为:一、庆寿、贺喜、贺春的,如《大庆寿》、《贺新房》、《喜吉庆》等。二、赞美田园风光和四季景致的,如《长安八景》、《春日踏青》、《喜秋天》等。三、歌颂历史人物的,如《西厢请宴》、《刺目劝学》、《林冲夜奔》等。四、歌唱男女爱情和烟花女苦难的,如《尼姑思春》、《四季想想》、《烟花告状》等。这些曲子的内容题材,大都来自民间传说,历史古籍,宋元杂剧。其中既有民间艺人的口头创造,也有文人骚客的案头写作。
简练,是西府曲子乐队的显著特点。伴奏乐器原以三弦为主,配有箫、笛、竹板(又叫“四页瓦”),碰铃。后来,又增添了板胡、二胡、扬琴、牙子、干鼓等。
过去,每逢古会,各地西府曲子班社的艺人们便聚合在一起,从傍晚到清晨,彻夜演唱不停。因为西府曲子的演唱形式,既有单曲清唱,又有联缀清唱,所以曲调丰富,一个庙会一次就要演唱几十首,甚至几百首曲子。现在,每到农闲和阴历年的正月,曲子班社就大奏大唱,以取欢乐。而搬上了大戏舞台的曲子戏,更是在充分保留西府曲子浓郁特色的基础上,在音乐、唱腔、表演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而,群众称赞说:“曲子戏,真好看,看了一遍又一遍,百遍千遍看不厌,那怕三天不吃饭。”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