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线腔戏

责任者: 阎成功

  在陕西省合阳县,流行着一种特有的古老地方剧种——线腔戏(也叫线胡戏)。它的唱腔、音乐和舞台艺术都别具一格,是我国提线傀儡戏中较为著名的剧种之一。

  线腔戏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有班社至苏州、扬州等地演出。到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又多次演出于北京。
  合阳线腔戏过去被称为“靴子箱”,这是指简陋的戏箱形似靴子。由于剧社的全部行头往往就只有这一笼或一筐,故又俗称“一笼社”或者“一筐社”。
  过去,线腔戏的艺人多系农民,忙时务农,闲时演戏。戏箱多系箱主所有,随时召集艺人们搭班。班社一般由7人至10人组成。分为“提线”的,即操作偶人的表演者,在演出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提线”的多为4人至6人。表演时,演员站在幕后或上面,各操作一偶人。这些演员还根据剧情的需要和角色的主次分为“头道线”、“二道线”、“三道线”。“说戏”的,即包唱剧中主角的演员,并演奏鼓、锣等打击乐器。“搭戏”的,除了包唱配角外,还各自兼操一至两件乐器。“琴师”,是拉奏线腔戏特有的名叫“母胡胡”的乐器。每个班社一般按演奏技术分为“头弦”和“二弦”。如果一个班社内,“提线”的、“说戏”的、“搭戏”的、“琴师”这四部人员都是名艺人,群众则冠以“四绝班”的美称。
  合阳线腔戏也分文武场面。文场面的乐器有母胡胡(皮弦胡)、月琴、笛、唢呐、三弦等。武场面的乐器有板鼓、鼓、马锣、钹、梆子等。
  线腔戏以说唱为主,分为“线偶调”和“乱弹调”两大类。线偶调是线腔戏的本调,述说性较强、多用于小生、小旦,分为慢板、二八板、大滚白、小滚白、尖板等。唱词和道白都在音乐的间歇中进行,只用铮子轻轻伴随,听起来十分清楚响亮。乱弹调是受同州梆子影响,又与线腔调融合而成的一种腔调。擅长表现激昂悲壮和压抑怨愤的情绪。只用于生、净演唱,尤其以须生用的较多,分为慢板、二八板、尖板等。演唱时用管弦乐器伴奏,梆子击节。
  线腔戏的剧目来源途径较多,主要是由小说、演义和民间故事改编的;由元曲和明清传奇移植的;从兄弟剧种移植来的;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等。据说,这些剧目有500多本,后多有流失。目前汇集到200余本,其中以“三箱(即《西厢》、《百宝箱》、《囊哉装箱》)和“二楼”(即《谪仙楼》、《鸳鸯楼》)最为著名。内容大多是揭露统治阶级昏庸腐朽、荒淫无耻,歌颂清廉刚直、勤劳勇敢,抨击封建礼教,赞扬婚姻自主的。有不少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的剧目还结合着当地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因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合阳线腔戏剧本文字优美生动,唱词斯文典雅、平易通顺。唱词有五字、七字、十字、长短句之分。
  线腔戏的曲牌很丰富,常用的弦乐曲牌有“杀妲己”、“银钮丝”、“三变头”、“十娘奉琴”等10多种。唢呐曲牌有“大开门”、“朝天子”、“柳青娘”、“石榴花”等。开场锣鼓中通常打“十样景”开场。这些曲牌大多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借助各种乐器和不同的演奏方法而形成独特的风格,有着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泥土气息,给人以优雅清新而又热闹红火之感。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