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皮影戏
责任者: 阎成功
在陕西剧坛里,有一种融民间传统艺术和地方戏曲为一体的剧种,这就是以皮影来表演故事的戏剧——陕西皮影戏。
关于皮影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先秦时期。当时的《墨经》里就已经记载了根据针孔成像原理的暗匣。《韩非子》里也有在透明的豆荚内膜上画些景物,用太阳光把景物映的屏壁上的记载。这些大概都是皮影戏的先导吧。相传,西汉文帝刘恒年间,宫里的妃子为了逗引太子取乐,把桐树叶片剪成人影,借助灯光映照在纱窗上。到了宋代,“仁宗时,市人有谈三国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至今传焉。”当时,京师有富家子,甚爱看影戏,每演至斩关羽时,“辄为之泣下,并嘱弄者且缓之。”(张来《续明道杂记》)。元代时,蒙古人的军队中还带有影戏班子。到了明代,明武宗正德三年,皇宫在京城大兴土木后举行盛大庆典,当时调集了全国各省司艺精者赴京,在京城举行了包括皮影戏在内的百戏大会演,皮影戏倍受皇宫、王府的重视。可见,皮影戏是“始于先秦、成于汉、盛于宋”的。
陕西皮影戏是用牛皮或驴皮经压磨使其透明后加以雕刻和彩绘而成的,所以也叫“牛皮影”或“驴皮影子”。皮影的造型,继承并融汇了汉代画像石的宏大气派、宋代院体画的精致工丽,民间剪纸的装饰纹路、民间绘画的意象表现、传统国画的散点透视,从而形成了造型丰满、线条利落、色彩鲜艳的特点。
陕西皮影的制作,着重强调轮廓的严整洗练,有意加强了人物的身材比例。并在腰、膝、肩、肘、腕等部位都装置了轮盘式关节,在持杆者的操纵下,动作自如,别有情趣。尽管皮影的人物头部只限于制作正侧面,但在经验丰富的雕塑师的刻刀下,仍创造出无数个不同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的头谱。尤其是车马仪仗、亭台楼阁,尽管只是在平面的皮革上刻制,但却有着强烈的立体感,堪称一绝。
由于演唱剧种和皮影造型风格的差异,陕西皮影又分为两大流派。以二华(华县、华阴县)为中心的称为“东路皮影”,人物的面部为豹头凸额,体型较小巧,高约10寸左右,刻工精细,色彩艳丽,装饰纹样多为“万字”、“雪花”,有精微细丽之格貌。演唱的剧种以碗碗腔为主。以凤翔县为中心的称为“西路皮影”,人物的面部为直鼻通天,体形较大,高约13寸许,刻工粗犷有力,图案花纹简明大方,有劲挺浑朴之风采。演唱的剧种以弦板腔为主。尽管两路皮影各俱所长,但讲求形象夸张、剔透玲珑、图案精致却是它们共有特点。
陕西皮影戏的演唱剧种有秦腔、迷胡、碗碗腔、阿宫腔、弦板腔、老腔、越调戏、弦子戏等数种,其中以碗碗腔、弦板腔和越调戏最为流行。
陕西皮影戏的表演由“演”和“唱”两部分组成。所谓的“演”,就是指用细竹子操纵皮影的人,一般称之为“签手”。因其直接在在幕后的灯光下进行表演,又俗称为“灯底下”。演出时,签手依照戏剧情节,两手分别掌握各种人物的动作,或执刀斗戈,或腾云驾雾,或顿足捶胸,或翩翩起舞,无不维妙维肖。就连人物打盹酣睡、挥毫泼墨的细小动作,都表演的形象传神。而“唱”的人,则要包揽剧中生、旦、净、丑各行角色的全部唱段和道白。“演”的和“唱”的,加上乐队伴秦的,必须同时进入剧情,才能配合默契、融为一体。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