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板腔
责任者: 阎成功
“弦板腔”又名“板板戏”,是流行在咸阳、兴平、周至、礼泉、乾县地区独有的一种地方小戏。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弦子”和“板子”,故名叫“弦板腔”。
相传在很早以前,“弦板腔”只是当地农民逢年过节时集体娱乐的一种简单的说唱形式。说唱者左手摇“二板子”(俗名“呆呆子”),右手甩“蚱板子”(俗称“结子”)。说唱方式,既有一人独唱,又有数人对唱,很象“数来宝”和“莲花落”。后来,又增加了“七弦子”伴奏,所唱的曲调有山歌、民谣、小调等。逐渐地就形成了内容丰富、唱腔多样、情节故事化,同时又有“弦子”伴奏、“板子”击节的曲艺说书形式了。到了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又逐渐地与皮影相结合。由说唱形式演变为将梆子腔体系和联曲体系兼蓄并容的弦板戏皮影戏曲剧种了。
“弦板戏”的艺人们大都是半农半艺的,农忙时耕作,农闲时唱戏。每个皮影班社一般只有四个人,他们分别担任着操纵皮影、演唱、弹弦子、打板子和敲钹打锣、吹唢呐等任务。人们俗称为“四人忙”,并说他们的全部舞台道具和演职人员是:“一辆马车四个人,绳子四条椽四根。”
1958年,乾县秦腔剧团的演职人员,克服困难,把“弦板戏”搬上了大戏舞台,演出了优秀传统剧目《紫金簪》,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搬上大戏舞台的“弦板腔”,为了适合大戏的表演,不但增加了专门领奏铜器的司鼓,还大胆借用了秦腔和其它地方戏曲所用的“锣鼓经”。同时,在伴奏乐器上,除了继续以二弦、三弦和板板为主要乐器外,还增加了板胡、二胡、笛子、大提琴等。有时候,还根据需要增加了黑管等西洋乐器。
“弦板腔”的传统剧目非常丰富,可惜大部分已经散失。解放后经过挖掘抢救,搜集到565个。这些剧目大多取材于各朝代的历史故事、武侠小说、民间传奇,如《三国演义》、《说唐》、《岳飞传》、《杨家将》、《水浒》等等。因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这些剧目大部分具有伸张正义、鞭笞邪恶的主题思想。加之,生活气息浓郁,语言通俗易懂,所以为观众所喜爱。
“弦板腔”自搬上大戏舞台30多年来,上演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其中影响较大的传统剧目有:《九连珠》、《铜台破辽》、《白马血盟》、《十二寡妇征西》、《拉郎配》等。现代剧目有《借驴》、《十三姐妹闯三关》、《穷人恨》、《血泪仇》、《朝阳沟》等,普遍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称赞。
“弦板腔”的音乐是一种板腔系统与联曲相结合的特殊体系。其中属于板腔系统的有“正板”、“慢板”、“散板”、“尖板”等20余种;属于联曲体的有“伤音子”、“三不齐”、“七偕五”、“撇板”等。另外,“弦板腔”还有“哭长城”、“双塌”、“沙窗外”等很多独特的过门、间奏曲牌、衬曲。使弦板腔音乐更加丰富多彩、优美动听。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