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跳戏

责任者: 阎成功

  每当新春佳节之际,陕西省合阳县沿黄河一带的村民们就要表演一种古老而又奇特的剧目——跳戏。

  跳戏相传为“唐代四大调”之一,分为广场跳和舞台跳两种,因其表演系“舞蹈调动”,又以社火锣鼓主奏,伴以铙钹唢呐,故习称“跳调”、“踏戏”。
  跳戏一年一度,只在春节演出。每年一入腊月,村民们便组织排练,大年初一开始,各村便开始四处敲锣打鼓,烘造气氛。初五正式出跳,到元宵节进入高潮。
  演跳戏一般先由春官开始,春官头戴圆翅沙帽,身着红袍,勾画成豆腐块丑脸,摇摇摆摆耍花扇上场,词无定例,即兴自编,似比元杂剧中“副末开场”更古老,和唐大曲中“致口号”,宋杂剧中“引戏者”的作用类同,为现代诸多剧种中所罕见。
  演跳戏的人员历来不分身份贵贱,地位高低。无论翰林举人、工匠、农民,只要爱好,皆可同台。从来只以村庄为演出单位,并无专业班社。凡属“跳戏窝子”的各村,社有戏箱,村有戏台,争强斗胜,自成风格。
  跳戏演出时,要求动作真切,讲究真枪实打。若有失误,伤对手,只许赔偿,不许诉官。所以刀枪的使用,皆有定规,绝不允许随意挥舞。这种真打实杀,务求耐看的要求,实为古代武术之旧规。
  跳戏中的武角,均要上势,类似京剧中的“起霸”。上一个势要踩够14个鼓点,踩满四角要踏够56个鼓点。女角上场,常以“小红拳”或“太极拳”为基础,节奏快速,步态轻盈。动作虽千变万化,但都是通过“平势”和“凹势”这两种基本功来体现人物形象的。群众把“上势”称为演员的见面礼,“势”上不好会大大减弱艺术效果。上势动作根据拳术在跳戏中的应用及上场人物的多寡而定,共有18种,如:“单人势”、“二士争功势”、“三叉势”、“四路诸侯势”、“五点梅花势”等。
  台词简洁,雅俗共赏,是跳戏的又一特色。声腔不称“唱”,而名“吟”,以吟代唱,唱腔皆如吟诗词,仅有几种简单腔调。舞台上人物的形象,主要靠鲜明的舞蹈动作来刻划。
  跳戏剧目多属故事完整、结构严谨的大本戏。而且绝大部分出自《三国》、《说唐》、《杨家将》、《水浒传》等。“跳本”的保存制度过去十分严格,祖孙相因,父子相传。村社之间互不交流,若发现随意传抄、转借者,必行重罚。所以,此剧种历史虽长,却流传不广。建国后只收集抢救了85本。
  跳戏没有弦乐伴奏,演出时有大堂鼓一面,大鼓两面,小鼓两面,大铙钹、大唢呐各一对。每次开跳前先打一通锣鼓,谓之“打旦子”,起着“轰台”,吸引观众的作用。跳完也打一通锣鼓,表示完场。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