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腔
责任者: 阎成功
老腔戏是流行在陕西省华阴县一带的地方小戏。因为它的前身曾以皮影戏的形式演出,所以当地人又称为“老腔影子”。
据调查材料考证,老腔的形成故地为华阴县皑*(左山右岂)峪乡泉店村。该村位于黄、渭、洛三河的交界处,是汉代京城长安的粮仓地,古来为西通长安的水路码头。自汉唐以来,交通发达,船工云集。在艰苦的劳动中,船工们为了消除疲劳,便以曳船号子为基础,吸收了当地的一些民间艺术,创造了一种说唱形式,自演为乐。当时是一人演唱,众人帮腔(亦称“拉波”)。没有乐器,就以木板拍击船板,现在演剧用的檩板,就是沿袭这种乐器的。以后,历代的帝王不断将外省船工调迁此地。他们又带来了各地的唱腔艺术与之融合,逐渐地加入了打击乐器和弦乐,慢慢地形成了这一剧种。
后来,当地又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碗碗腔。于是人们就将其早者称为老腔;将其新者称为时腔。老腔戏的名字由此而来。
到了清朝中叶,老腔戏几乎濒灭。只有张姓一家藏有剧本、乐器和服装道具等箱物,并一辈一辈传了下来,而且绝不外传。久而久之,便成了张家一户独自掌握的家族戏。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老腔戏才冲破了家族戏的范围,逐渐流行起来。1969年,华阴县剧团把老腔戏搬上了大舞台,取得了成功。现在,已成为秦、晋、豫三省交界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艺术。
老腔影戏的传统剧目有100多本,其中《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等历史题材的剧目占百分之九十。
老腔戏的唱腔为板腔板,有紧板、慢板、飞板、流水板等20余种。老腔戏唱腔的显著特点是:一、旋律是粗线条的,有一种磅礴豪迈的气派,善于表现慷慨、激昂、悲壮的情绪。二、是拉波。拉波分为花音和苦音,是用来帮助角色在每出戏结尾时加重感情的一种外援。常是扮演者唱最后两句时,后台的演员拉腔附合。即使角色已经下场,而悠扬起伏的拉腔还在继续,这就把角色非语言所能尽到的感情,作了淋漓尽致的补充。
老腔戏的伴奏乐器有板胡、月琴、大号、鼓、锣、钹、梆子、铃铃等。
老腔戏乐队伴奏的特点是,乐句多重复。更突出的是不用唢呐,用拍板加强伴奏。拍板又名檀板,用枣木制成,是魏晋以来的古老乐器,发音响亮,常与暴鼓、大锣相配。这种伴奏正好与老腔戏善于表演三国、列国故事戏巧相配合。在演唱中,每当唱到剧情紧张时,掌板者加强拍板节奏,能有力地渲染戏剧的紧张气氛,增强剧情的艺术感染力,使老腔戏高亢激越的音乐特色更加突出。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