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阿宫腔

责任者: 阎成功

  阿宫腔也叫遏工腔,是盛行在陕西关中西北部的一个地方戏剧种。原为灯影戏的演出形式,1960年搬上大舞台。

  秦朝末年,项羽入咸阳,火焚阿房宫,宫内的内侍、歌女逃出,所唱曲调也随之带至民间,这种曲调被人们称为阿宫腔。至今它仍保留着宫廷生活的烙印,即拖腔带有“噫咽”之音。这“噫咽”之音即是宫娥、内侍语言之一的遗响。阿宫腔的清雅细腻之风格,也是保留了宫廷戏的艺术特色。
  阿宫腔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唱、作、念、打以及音乐伴奏方面。尤以唱腔最为突出。阿宫腔之所以叫遏工腔,是因为在唱腔上讲究“翻高”、“遏低”的唱法,即舌尖抵下齿龈,舌面弓起与上腭之间形成一个宽而扁的通道。当气流通过这一通道时受到遏止而回旋,撞击鼻腔,引起共鸣,异常悦耳。听众对这种别具风味的唱腔非常赞赏,誉之为“三放不及一遏”。
  阿宫腔搬上大舞台后,不仅突出灯影阿宫腔原有的二六、慢板、尖板、二倒板、七锤等唱腔的特色——“翻高”、“遏低”,还突破了灯影阿宫腔唱词多为四六句的单调、呆板性。根据剧情需要,可以设计大的唱段,并采用了轮唱、对唱、背躬唱、幕后帮腔等形式,使阿宫腔的唱腔更加丰富多彩。
  灯影阿宫腔演员要边唱边操作皮影,不能“照本宣科”,要求必须将剧本记得烂熟,称为“吃本戏”。因此,流传的剧本就很少了。解放后,收集、整理出100本左右,但能全本口述抄录的仅五、六十本,如《白先生教字》、《打沙锅》等,其中尤以《屎巴牛招亲》最受群众欢迎。
  阿宫腔有自己风格独具的400多种丰富多彩的曲牌。它的一大特点就是开场必奏“十样景”。这是由阿宫腔中十种曲牌合奏的。未看到戏,先闻其声,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阿宫腔在吹打乐上别有风趣。另外,还有“春宴开”、“迎仙客”、“点绛唇”等等。
  阿宫腔搬上大舞台之后,伴奏的乐器除了文场的二股弦、月琴、唢呐、笛,武场的锣鼓外,又增添了扬琴、中胡、大小提琴、长号、圆号、长笛等,较大地丰富了乐队的伴奏效果。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