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西道情戏

责任者: 阎成功

  陕西道情戏是陕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由古代道士念经唱词、诵说道教中情理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据史书记载,唐王朝初创之时,唐高祖李渊为抬高他的地位和威信,谎称他是老君(老子)的后裔,大肆提倡道教。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得道教的支持,夺得了皇位,所以也极力兴道,于是道观遍布全国各地,尤以陕西为甚。道教为了争取信徒,取宠人心,采用更近于口头语的有说有唱的方式来扩大宣传,这种由道士们说唱道教情理的曲调,被人们称之为“道情”。道士演唱道经故事,时间久了,渐为群众所厌听,道士们为了招徕听众,说唱一些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以后,渐逐地扩散到民间,经艺人们的不断创造,形成了道情戏。
  由于各地的方言、风土人情及民间艺术形式的不同,陕西道情因而形成陕北、关中、商洛和陕南四大流派,亦称四路道情。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在演出形式,陕北、关中道情,多为坐班演唱和广场演出;商洛、陕南则主要是以皮影形式演出的。
  陕西道情戏由于长期流行在广大农村,因而受民间其它艺术的影响很深,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民歌小调。陕西道情戏有以帮腔唱到底的特点,扮演者在台前演唱,台后附以帮腔,几乎每两句唱词都要帮腔一次。帮腔又分长帮腔和短帮腔,这不仅可以增强剧中人物的感情、烘托气氛,而且这种延长音节的拖腔,还可以使道情委婉迷人的唱腔,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跳段唱也是陕西道情戏的一大特色,即在演出本戏时,将具有悲伤离别的场次删去,如演《卖苗郎》一剧,不演其中《卖儿》一场。这是因为道情戏重在安贫乐道,嫌唱了不吉利的情节,会预兆不祥。时间久了,老艺人们就连这些不演的场次的剧词都忘了,而新艺人们干脆就不学这些场中的唱词。于是,跳段唱便成了道情戏中的一种戒律。
  在唱法上,陕北道情的板式有“一板一眼”和“无板无眼”两种。关中道情有所谓“九腔十八调”。商洛道情以“说唱体”(静板)为主要形式。陕南道情则分为欢音和软音两种。
  陕西道情戏曾拥有丰富的传统剧目。据建国以后统计,有1000余本。在内容上多属劝人勘破情缘,宣扬出世思想,即所谓“正扎戏”。还有一部分神化和民间生活故事戏,被称为“乱札戏”。而且,大本戏多,折戏少,个别的连台本戏如《粉妆楼》等,竟可连演十天半个月。
  陕西道情戏使用的传统乐器,古有“八人共掌九种乐”之说。文场面所用的乐器有四弦、胡琴、竹笛、渔鼓;武场面所用的乐器为简板、三才板、星儿(碰铃)、云锣等。建国以来,道情大量吸收了秦腔的伴奏乐器,变得愈加丰富多彩。
  在伴奏技巧上,陕西道情戏早已形成了“文戏武打、武戏文打、长戏短打、短戏长打”的一套规律。文戏因唱腔多,锣鼓敲得热闹一点,可增加舞台气氛;武戏本身动作较强,锣鼓少打一些,使伴奏音乐突出,能增强演出效果。艺人们称其为“勒得住、放得开”是十分确切的。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