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碗腔
责任者: 阎成功
在关中的华县、华阴一带,流行着一种名叫“碗碗腔”的地方戏。由于演唱时以敲击小铜碗为节,声音特别清脆响亮(据说,这是秦人“击缶而歌”的遗响),故取名为碗碗腔。在历史上曾叫过“时腔”,解放后又改名叫“华剧”。但因碗碗腔这个名字已经深入人心,最终还是以它命名。
碗碗腔的起源较早,具体产生年代有大禹时期说、周代说、秦汉代说、唐宋代说等等。但因无史料,只是根据古书中只言片语的推断,故而难以令人信服。现在史料查证,碗碗腔在清代初期已形成,各种唱板已齐备,并产生了有名的剧作家李十三及其作品“十大本”。但是,碗碗腔直到解放后,都是以皮影戏曲为演出形式的剧种。1958年,陕西省戏曲剧院第一次将其搬上大舞台,改由真人扮演,使这一古老剧种开了新生面,受到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和广大群众的称赞。
碗碗腔的音乐特色是细腻、幽雅、婉转、缠绵。音乐清新柔和,唱腔优美动人,就连道白(又分为说白和韵白)都带有优美的旋律。主要唱板有“紧板”、“慢板”、“三八板”、“飞板”、“观灯”、“过关”等。唱腔有花腔、叠腔等。每种唱板又分为哭音(苦音)和花音(欢音)两大声腔。花音擅长表现欢快、明朗的情调,哭音则主要表现悲痛、哀怨的情绪。紧板和慢板又有“三不齐”的特殊唱法。另外还有大量的曲牌、板头和锣鼓经,如:“杀妲己”、“江怨”、“石榴花”、“新春令”、“十样景”等。在月琴、二弦、胡琴、碗碗、鼓、锣、钹、唢呐的伴奏下,极为悦耳动听。难怪,陕西群众说:“一清(眉户)二簧(汉调二簧)三桄桄(秦腔),好听不过碗碗腔。”
碗碗腔的剧目相当丰富,现已出版和抄录在卷的有909本,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戏有《金琬钗》、《春秋配》、《白玉钿》、《火焰驹》等。
数百年来,碗碗腔以它的委婉细腻而深受群众的喜爱,并不断地在各地流行。在陕西,流行于大荔、渭南、蒲城、富平等地的称为“东路”;流行于凤翔、宝鸡以及甘肃两当、徽县等地的称为“两路”;流行于洋县、汉中等地的称为“南路”;流行于绥德、米脂等地的称为“北路”。同时,碗碗腔还流行于山西的太原、临汾、永济等地;河南的灵宝、卢氏;甚至还流行于兰州等地。1956年,甘肃曾举办训练班,并准备成立碗碗腔剧团。
建国以来,陕西省曾3次组织演出团,赴北京、上海、广州等10多个省(市)巡回演出,扩大了碗碗腔的影响,并受到了欢迎。碗碗腔这一古老的地方皮影小戏,现已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新戏曲剧种。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