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眉户

责任者: 阎成功

  “同州的梆子合阳的线,二华的迷胡天下传”。这是关中人民对地方小戏迷胡的赞誉。迷胡的正名叫眉户,亦叫曲子。这种曲子特别好听,有一种迷人的艺术感染力,听后仿佛吃醉了酒,使你不知不觉处于迷迷糊糊的境界。所以,人们就叫它“迷胡”了。

  眉户起初流行于陕西东部的华县、华阴—带,以后通过西安,又流行到陕西西部的眉县、户县等地。逐渐地不仅在陕西各地流行,就连毗邻的甘肃、山西等省,也有了它的园地。
  眉户最早不过是一种清唱形式,由一些生活无着的流浪艺人或者农民们在耕作之余,利用村头、田边的空地,就地摆下一个地摊,边拉边唱,极受群众的喜爱,所以又叫“地摊清唱”、“板凳清唱”或“自乐班”。清朝末年至民国期间,眉户逐渐从单纯的曲子发展成为在音乐上属于歌曲体结构的剧种。
  眉户音乐委婉细腻,优美动听,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大调在结构上比较完整,有“老龙哭海”、“太平年”、“罗江怨”、“琵琶调”等;小调多属民歌小调,如“五更”、“采花”、“岗调”、“银纽丝”、“一串铃”、“戏秋千”等。大调和小调互相穿插配套,长短结合,刚健清新,韵味浓郁,富于变化。加上板胡、三弦、笛子、碰铃的伴凑,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眉户的真正飞跃,由地摊登上舞台,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延安民众剧团最早以眉户的艺术形式,演出了《桃花村》、《俩亲家》等现代戏。后来,又出现了一批如《十二把镰刀》、《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大家喜欢》等脍炙人口的佳作。鲁艺的文艺工作者,还整理出版了第一本《迷胡曲谱》,较完整地保存了眉户的音乐曲谱。
  解放后,眉户得到进一步发展,挖掘整理了百余种曲调和50多个曲牌。除了关中、陕北的一些秦腔剧团,兼演眉户以外,陕西省还建立了几个专演眉户的剧团。在剧目方面,不仅过去广泛流传的《张良卖布》、《安安送米》、《五更鸟》等得到了保留,还移植、改编了《少华山》、《古城会》、《刺目劝学》、《伯牙抚琴》等剧目。尤其是《曲江歌女》、《杜十娘》更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两颗铃》、《杏花村》等现代戏使眉户在戏曲舞台上大放异彩。特别是现代剧《梁秋燕》,从解放初期直到现在,极受群众喜爱。演出千场以上,至今不衰,在全国现代剧中实属罕见。如今,在陕西农村中还普遍流传着“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赞誉。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