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木偶戏
责任者: 阎成功
木偶戏是由人操纵木刻的人像(又叫傀儡)来表演故事的一种戏剧,亦称为“窟礧”。因木偶比真人个头小,故又称为“小人戏”、“小戏”。
传说,木偶起源于周代。周穆王到昆仑打猎返回时,有一位名叫偃师的工匠,亲自制作木偶表演歌舞,颇得周穆王的赏识。木偶真正作为戏剧性的表演,大约是汉代后期的事了。《通典》上载“窟礧子作偶人亿戏,善歌舞,本表家乐也,汉末始用于嘉会。”到了唐代木偶戏已相当普遍和盛行,并由民间进入宫廷。两宋时期,木偶不但制作更加完美,种类也繁多起来,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水傀儡等。元、明、清朝以后,木偶戏遍及全国。
木偶戏的特点是以木偶作戏,无论人间天上,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凡剧情需要的都可以入戏,极富夸张和浪漫主义的艺术色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些木偶戏的品种已经淘汰或失传。如今,在陕西流传下来的有提线木偶和杖头木偶两种。
提线木偶,主要流行在合阳县一带,是以手提丝线来操纵木偶的动作,进行表演的。当地人称其为“线胡戏”。
杖头木偶在西安最为流行,当地人称其为“跑台子”。它的显著特点是:木偶的头部多用木头雕刻而成,可以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年龄、性别、性格特征,运用夸张的手法,合理变形,使面型该胖则胖,该瘦则瘦,使眼睛应圆则圆,该长则长;使嘴巴应大则大,该小则小,使角色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明。而且,木偶戏可以表演出许多大戏舞台上真人无法表演的高难度动作,如“孙悟空”的“腾云驾雾”等。木偶戏表演时,既可以由操杖头的人自己边舞边唱,也可以由他人配唱。
西安的杖头木偶用秦腔演唱,角色上也分为生、旦、净、丑,配乐有文武场面,所用乐器及演奏的曲牌、板路与秦腔大戏无异。著名的配唱演员有袁克勤、安娃等。
1960年在西安成立了陕西省木偶剧团以后,对木偶艺术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实验。移植、整理、改编了一批优秀的传统木偶,如《哪咤闹海》、《斩李广》、《孙悟空三调笆蕉扇》等。同时还创作上演了《鹏程万里》等现代剧和《狮子舞》等歌舞节目,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近几年来,西安、户县、长安等地的一些木偶制作艺人,大胆采用了纸盔法塑造木偶头像,使新头型比传统的木偶头型增大了一倍多,重量反而减轻了许多。同时,也相应地把木偶的身型扩大到二尺多高,甚至三尺高。并且,采用了拉线、拨棍方法,使木偶的眼珠会转动,嘴巴能张合,甚至会“吸烟”、“喝酒”、“饮茶”。两个木偶在舞台上能接递灯笼等道具。在脸谱上,采用了富有特色的秦腔脸谱,并对主纹及色彩进行了强化,以便使更多的观众能更清楚地观赏到精采的表演。
1985年6月,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应邀参加柏林艺术节,并访问了瑞士、荷兰、联邦德国,以精彩的木偶表演,在西欧掀起了一股木偶旋风,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