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腔

责任者: 阎成功

 

  秦腔,通称“乱弹”,亦称“梆子腔”或者“桄桄子”。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原始社会时期存在过秦部落,春秋战国时期有过秦国,秦始皇又在这里建立过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后来,人  习惯把陕西简称为“秦”,土生土长的戏曲自然就叫“秦腔”了。清代戏剧家李元曰:“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称梆子腔”。也就是说,秦腔是雅称,梆子腔是俗称。
  秦腔是在陕甘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周秦民歌、汉代乐府、唐代的梨园法曲,对秦腔的声腔影响极大。秦腔的唱腔主要有“塌板”、“滚板”、“摇板”、“代板”、“垫板”五种。除“滚板”以外,每种唱腔又有花音、苦音之分。再加上别具一格的“三滴水”、“十三腔”、“苦中乐”等“三音子”托腔和丰富多彩的“点绛唇”、“普天乐”、“耍孩儿”等300余种曲牌,具有“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艺术特色。
  秦腔的乐队有文、武场之分。文场面的乐器有弦索、笛子、呐唢等。武场面的乐器有鼓、铙钹、掌锣、梆子、牙子等。尤其是秦腔的板鼓,由干鼓和暴鼓组成,在音色上形成鲜明对比,这在全国所有戏曲中是绝无仅有的。
  秦腔的角色分为老生、须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等13门。这些角色的表演,有的善于表现高昂激越、强烈急促的情绪,有的擅长揭示柔和细腻,凄楚悲切的气氛。尤其是生角,动作豁达大度,素有“吹胡子瞪眼”、“提袍甩袖亮靴底”之誉。
  秦腔音乐的特点是高亢激越、强烈急促,又兼杂柔和细腻、缠绵悱恻。
  秦腔历史悠久,相传唐玄宗李隆基设立的戏剧专门机构——梨园的乐师李龟年所作的《秦王破阵曲》被称为“秦王腔”亦简称为“秦腔”。到了清初,秦腔已成为一个能够上演角色齐全、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结构完整的大型戏曲的剧种了。同时,还出现了《画中人》、《春秋记》等手抄本剧目。在关中地区有着30多个班社,以及被誉为“秦中三绝”的祥麟、小惠、琐儿等著名演员。
  抗日战争时期,马健翎同志在延安创作并组织演出了现代戏《血泪仇》等剧,为秦腔演出现代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被誉为表现革命斗争生活的“新秦腔”。
  解放后,秦腔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1959年,陕西省组织了“三大秦班进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的献礼演出,并在南京、无锡、苏州、贵阳、南宁等13个省、市作了巡回演出,使秦腔的影响达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尤其是《火焰驹》和《三滴血》搬上银幕以后,使全国更多的观众欣赏到秦腔这一古老的艺术之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创作上演的《西安事变》,第一次在戏曲舞台上塑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艺术形象,“周总理唱秦腔”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赞扬。1981年,西安市的秦腔艺术家们在日本的京都市演出了《游西湖》、《柜中缘》等戏,受到日本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秦腔首次出现在了外国舞台上。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