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户县农民画

责任者: 阎成功

    户县农民画是我国美术园地中一朵独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之花。
    户县地处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中部,北接渭水、南达秦岭,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风景秀丽,古迹遍布,物产丰富,素有“银户县”之称。这里民间艺人辈出,绘画、剪纸等民间艺术代代相传,不断发展。
    1958年,一支由2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们组成的农民美术队伍开始在各村画壁画、宣传画。画风粗犷豪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这些直接来自劳动生产第一线的农民们在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从农民们自己朴素的审美情趣出发,结合着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大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用画笔创作出许多构思新颖、风格独特的好作品,如李凤兰的《喜开镰》、刘知贵的《丰收之后》、马亚莉的《养鸡场》、董正谊的《鱼塘》、赵菊芳的《捶布》、姚青山的《十月山乡辣椒红》、赵芝兰的《缝新衣》、周文德的《林茂粮丰》、柳绪绪的《车把式》、张致敏的《稻田套种》等等。
    这些农民画,搭眼一看,似乎如实模拟自然表象的写实风格较多,并且“土”味很重。但您若再细细地欣赏,便会发现,“写实”只是农民画的一种表现手法。他们在生动真实地反映劳动生活的基础,在“写实”的同时,又冲破框框,大胆探索,创造出许多“深刻”、“写意”的作品,曾荣获全国农民画展览优秀作品奖的刘知贵画的《扬场》,是这样展示的:炎夏时节,几个壮实的农民在麦场上乘风扬场。珍珠般的麦粒象雨点般地落在地上,堆积成小山丘。画面上的基调呈朱红色,人物造型呈剪纸式,强烈地反映和刻划了劳动的紧张、丰收的喜悦、人物的刚健之美,主题鲜明、构图饱满。
    粗犷中有细腻,浓艳中有淡雅,稚拙中有精巧,也是户县农民画的风格特点之一。其中,有的作品还溶进了民间剪纸和刺绣的手法,有的甚至还吸收了国外民间绘画的特点。
    户县农民画的种类较多,分为宣传画、水墨画、水粉画、壁画、年画、装饰画、连环画、版画等。
    三十多年来,户县农民画从各方面都得到很大的发展。70年代初期,在户县建成了全国唯一的一座农民画画廊——“户县农民画展览馆”。1979年,成立了“户县农民画协会”。现在全县已有一支2100多人的农民画家队伍,其中有69人被国家和省、市美协吸收为会员,有6人出国访问。农民画作品累计达10多万幅,其中有500多幅在日本、西德、瑞典、加拿大、挪威、丹麦等11个国家展出。有600多件作品在国外出版发行。有86件作品被国家和各地美术馆、博物馆收藏。有2800多件作品被国外朋友购买,为国家创外汇收入22万元。
    现在有不少户县农民画家进入了古建筑装修行业或工艺美术生产系统,有的还成为美术专业户。他们在依靠自己的艺术创作美化祖国,生产旅游纪念品的同时,使自己也走上了致富之路。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