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在关中原野上的先民
责任者: 武伯纶,武复兴



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所生活的关中地区,气候炎热,雨水充沛。那时,这里遍地荆棘和原始森林,到处出没着老虎、大象、巨蟒等热带或亚热带动物,自然环境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根据发现蓝田猿人和大荔猿人头骨化石的地点看,原始人类当时一般都居住在靠近河流的地方。
从一九六三年到一九六六年,在西安市东南的蓝田县陆续发现了猿人的下颌骨、头盖骨,以及许多石器。经科学家研究,这是距离今天已经五、六十万年以前,活动在这一带的人类的遗骸和他们所使用过的工具。猿人头盖骨的枕部宽而圆钝,骨壁很厚;额部低平,明显向后倾斜;眉脊粗壮,眼眶略呈方形;唇部外伸,牙齿粗大;特别是脑量仅约七八〇毫升,略微超过现代猿类中的最大脑量,比北京猿人中脑量最小的八〇〇毫升还要少。上述特征说明,这是我国目前所知仅晚于云南“元谋人”的古人类化石,已被定名为“蓝田猿人”或“蓝田中国猿人”化石。
在出土蓝田猿人化石的土层中发现的石制器具,有刮削器、石片、石核、大尖状器等。这些都是直接打制而成的非常简单粗糙的石器,但它有力地说明蓝田猿人已经是不同于动物的人类。
蓝田地区位于关中平原东南部灞河上游的秦岭北麓。从与出土猿人头骨同一地区出土的动物化石看,这里当时有硕猕猴、小熊、大熊猫、貉、大角鹿、水鹿、羚羊,三门马、犀牛、獏、剑齿虎、剑齿象、丽牛等伴生动物。山坡上长满了松、柏、桦、鹅耳枥等高大的树木;气候温暖湿润,草木茂盛,背山面水,有丰富的兽肉和野果,正是古人类理想的生活环境。
蓝田猿人和其它动物化石的发现,使我们了解到当时西安一带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不同于现在,也了解到当时的人类本身是多么不同于现在。而这种人正是我们的祖先,他们就是用那样几种粗笨的工具,披荆斩棘,打击猛兽,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逐渐地改变了大自然的面貌,开辟了现在关中地区最早的文化园地;同时,也改造了他们本身。
在西安附近的眉县、乾县、铜川、大荔等地,也先后发现过原始人类打制的石球、手斧、砍砸器等劳动工具。这些石器告诉我们,远古人类曾经长时期在西安周围活动。
从三、四万年以前开始,关中地区的原始社会逐步由原始人群进入氏族公社时期。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在西安附近和整个渭河流域,已经发现了很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其中以半坡遗址最为典型。
半坡人居住在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的台地上。在古代,这里的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他们从事农耕、渔猎和畜牧。遗留至今的住房痕迹和他们所使用过的工具等,说明这是一个大约六、七千年前的母系公社村落遗址。一九五七年,已在这里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宏大的遗址博物馆。
半坡博物馆保留的遗址和展出的各种出土文物,说明半坡人以农耕和渔猎为生,他们会制造很多精巧的工具,有了纺织和烧制陶器的手工业,身穿衣服,建筑了能够抵御风寒的房屋,生活在有组织的公社之中。他们以蓝田猿人根本不能比拟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遗留至今的他们所使用过的工具,如石刀、石锛、石铲、骨矛头、骨镞、骨鱼叉、鱼钩、石网坠、骨针等,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农耕和渔猎的重视。这些石器,大部分是磨制而成的。鱼钩和针的制作非常精美,几乎和现代钢制品的外形没有区别。石纺锤和陶纺锤,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搓线工具。
陶器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重大发明,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中使用最多、最重要的生活用具。在半坡文化遗址居住区东侧发现的烧制陶器的火窑,不仅能使我们对当时的炉窑有一个具体的了解,也使我们看到当时的人们对陶器生产的重视。可以想象,我们的祖先昼夜不停地冒着酷热,流着大汗,被炉火照得满脸通红,在炉前烧制陶器的情景。
半坡陈列室陈列的出土文物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些能工巧匠烧出的陶制品,有饮食用的器具,有做饭用的器具,有装水的器具和储藏物品的器具等。按照它们的形状看,有盆、碗、壶、盘、盂、杯、瓮、瓶、罐等,几乎包括了现代陶瓷用品中所有的品类。其中能利用蒸气蒸饭的陶甑,以及合乎重心原理、便于从河中打水的尖底瓶,更表现了半坡人对物理的深刻了解和运用。
陶器表面的图案装饰,一类属于器物本身的纹饰,有绳纹、线纹、锥刺纹和编织纹等。粗砂陶器上大多用比较粗放的绳纹,而细砂陶器上则多采用线纹和锥刺纹。另一类是装饰性的彩绘。这类图案反映了仰韶文化的特色,也是当时文化艺术成就的最好代表。图案用铁矿石或氧化锰等天然矿物作颜料,画在器物的外面或内壁的上半部。其中以方格形、三角形、带形几何图案和色彩绚丽的花卉图案为最多。其次还有圆点纹、线纹、波折纹,以及象生性的人或动物的图案。那口衔双鱼的人面形,飞奔的鹿和张着大口的鱼,线条简洁传神,形象逼真生动,表现出很高的绘画艺术水平。这些图案是我们的祖先对劳动的歌颂,也反映了他们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从陶器表面的网状图案看,当时纺织业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半坡人把苧麻等植物纤维用纺锤搓捻成线,然后编织成布,用来缝制衣服。
还有一种原始状态的塑造艺术,就是在陶器表面上烧制一些附加的凸饰。这些凸起的小包,有的象环带一样缠绕在器物周围,有的是一个个地散落各处,有的则是把器物的把扭塑造成鸟兽的形状。
这些以劳动对象和大自然为题材的艺术品,生动地说明了文化艺术起源于劳动和生活实践的这一真理。
还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在一些陶器上所发现的二十余种刻画符号。这些符号如X、+、丨、V、*(符号)、K、*(符号)等,大都刻在圆底钵的口沿外侧。它们重复而又规律地出现在特定器物的固定部位上,说明很可能是一种半坡人用以记事的符号,应该是中国文字的萌芽。
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化遗物中富有这些彩色陶器,因而人们往往把它称为“彩陶文化”。又因为这种文化遗物首先是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所以也称为“仰韶文化”。
半坡人已经有了很高的审美观,多种多样供人们佩带的装饰品,生动地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当时最受欢迎的装饰品是陶环、玉环、玉璜、骨珠、骨笄,和用蚌壳穿孔制成的佩带物,用兽牙磨薄穿孔制成的饰物,以及精巧的小石珠、玉耳环等。在一个小女孩腰部发现的用许多骨珠串成的珠带,就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
半坡遗址区的房屋布局与我国后世的村落布局大体相似。它的总面积有五万平方米左右,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烧制陶器的区域三个部分。居住区周围有一条宽七、八米,深五、六米的防护沟,用来御防野兽的侵害。已经发掘出来的半坡人住过的房屋遗址,紧密地排列在一块。在整个居住区的中心,有一座较一般住房大五、六倍、面积约一百五十多平方米的房子,大概是氏族成员聚会的地方。所有的房屋中间都设有一个烧火坑,这是做饭和取暖的地方。从外形上看,房子有方形和圆形两种。从结构上看,又有半地下式和地面上建筑的不同。
方形房子,大多是半地下式。修造时先挖一个一米左右的深坑,把坑壁作为墙壁。从四壁顶上的边缘,向屋中心的几根立柱上铺架木椽形成屋顶,上面再涂抹一层草泥。这种房屋便于建造,冬暖夏凉,坚固耐用。但是屋内黑暗潮湿,而且出入不便。圆形房屋大多建筑在地面上,墙壁高一米多,墙中排满了细木柱子。屋顶同样是用木椽架成,然后涂抹一层草泥。半坡遗址大厅里边部分复原后的房屋清楚地表明,方形的很象是现代农村的单间平房,而圆形的则类似削去了尖顶的蒙古包。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①可知住房和衣、食一样,从来就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住房的出现也和衣服的发明一样,是人类的一个大进步。从此之后,我们的祖先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抵御野兽和风霜雨雪的侵害,而且可以随意选择适宜于农耕和渔猎的地区定居下来,不必一定要住在山原或断崖下的土洞中了;在房子里,又能从事很多适宜于室内操作的手工劳动,极大地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半坡居住区房屋附近有很多象袋子一样的储藏物品的地窖,在一个地窖中还残留下来许多半坡人吃剩的谷子。已经发现的二百多个地窖,全部散列在住房的外边。这一方面是他们从事农业劳动的最好证据,也说明他们的劳动收获是由公社成员集体储藏、平均分配的。这些地窖,就是他们的公共仓库。
半坡人生活的时代虽然已经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盛期,但生产力还是非常低下的。他们收获的粮食,采集的野菜、野果,打来的野兽,吃用之后剩下的就不多了,碰到天时不好还得挨饿受冻。因而当时人们只能按原始共产主义的方式生活: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阶级,没有剥削。集体选举的女酋长,是生产和日常事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些酋长都是勤劳勇敢,有谋略,有能力,得到社员普遍爱戴的人。
在母系氏族公社中,妇女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主要因为她们是从事农业生产和采集野生植物的主力军,掌握着社会经济事务大权。当时同一氏族的男女不通婚,子女都跟随母亲,因而妇女是当时以血缘关系形成的氏族的联结中心。夫妻死后分别埋葬在各自母亲所在氏族的墓地里,所以没有男女合葬的情况。半坡的墓葬实况,正是这种以妇女为中心的社会制度的反映。
半坡人之后大约又过了一两千年,西安附近的母系氏族公社才逐渐发展到父系氏族公社,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由于这一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遗物是一种黑色光亮而且很薄的陶器,因而人们往往把它称为“黑陶文化”。又因为最早发现这种文化遗物的地方在山东省历城县的龙山镇,所以人们也把它称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由于木耒、镰刀和锋利的石斧等新工具和新技术的采用,使农业生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当时的畜牧业已有了显著的发展。在半坡村时代家畜还只有猪、狗两种,而这时马、牛、羊、鸡都已能普遍饲养。制陶也由一个个用手捏制,逐步改为轮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由于生产门类的增多、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出于体力的考虑,就提出了新的社会分工的问题:必须由某些人固定从事某些工作,以熟习劳动技术和提高劳动效率。从西安附近沣河流域的开瑞庄、洛水村、斗门镇、上泉村、镐京观、客省庄等地出土的龙山文化遗物中的随葬品,明显地反映出了死者生前分工的不同。男子的随葬品,大多是劳动工具和从事手工业用的工艺工具,妇女则大多是纺轮、锥、针一类物品,说明男子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制造业,而妇女则着重从事编织、缝纫一类活动。由于男子从事主要的生产活动,掌握了经济大权,因而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逐步取得了统治地位,形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父系氏族公社。
这一时期的住房出现了两间相连的“吕”字形的套间。出土的石斧、石锛、穿孔的长方形石刀、骨制和石制的箭头等生产工具,大都比仰韶文化进步。工具中还有大量的蚌制工具,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生产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只是与仰韶文化时期相比而言。由于不能提供较多的剩余产品,所以人们仍然生活在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中。如果从蓝田猿人的旧石器时代算起,我们的祖先在这种原始社会中一直生活了数十万年之久。他们通过世世代代的辛勤劳动,一步一步地揭开了我国古代文明历史的序幕,为商、周以后生产力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古代西安地区的繁荣和大城市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见《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一九六〇年版,第三十一页。
出处:西安史话/武伯纶,武复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