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的山山水水
责任者: 武伯纶,武复兴

西安旧名长安,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它位于陕西省渭河平原的中部,北临奔腾的渭河,南靠巍峨的秦岭,西濒沣水,东边是浐河和灞河。大体上东南高而西北低,好象簸箕的形状;“被山带河”①,形势非常优越。
横贯本省的渭河,是哺育西安地区古代文明的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之一。西起宝鸡峡、东到潼关县黄河港口的狭长平原,就是由渭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平原的冲积层覆盖深厚,土壤疏松肥沃,河渠纵横,灌溉方便,号称“八百里秦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作区。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从事着原始的渔猎和农耕。 周代初期 ,这里已经种植了大豆、谷子、糜子、小麦、麻,瓜等多种多样的农作物②。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说过:“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则什局其六”③。东方朔亦称关中是无所不有的“陆海之地”④。
渭河在古代水上交通运输事业中,也曾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汉、唐两代,江南的粮食和其它物资,都曾溯黄河而上,转渭水运到长安。为调度上下船只,汉代在黄河、渭河交汇处(今陕西省大荔县三河口附近),特别设置了船司空这一官职。由于渭水与长安距离的接近和关系的密切,古人往往把二者联系起来,因而有“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⑤,“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⑥,“渭水桥边独倚阑,望中原是古长安”⑦等名诗佳句,流传至今。
泾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在关中的农田灌溉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古代曾经在泾河流域修了著名的郑国渠。相传战国末期,在秦国日益强大的形势下,韩国为了使秦把注意力集中在国内问题上,以分散它攻打东方各国的精力,便于公元前二四六年(秦王政元年),派水工郑国去劝说秦国修一条从今天陕西省泾阳县西北引泾河水,沿北山向东直达洛河,长三百余里的人工灌溉渠。秦国采纳了这个建议,并让郑国主持这项巨大工程。当工程进行到一半时,秦国发现了韩国的阴谋,要杀掉郑国,郑国坦率地说:“我开始的确是为了韩国,但水渠修成了,对秦国也有好处。我替韩国争得了迟灭亡几年的时间,但却为秦国建立了可以万代享用的大功。”秦王政觉得郑国说的有道理,因而让他一直把渠修成。渠修好后,四万多顷干旱盐硷地都变成了水地,得到了大丰收。于是关中成为“沃野”,不再发生歉年;秦国从此富强起来,终于统一了全国。这条渠,就被命名为“郑国渠”⑧。秦国从实际出发,把坏事变成了好事,对国家对人民都有好处。今天关中著名的泾惠渠的一些段落,大体就修在秦郑国渠的线路上。
汉武帝时期,又曾根据赵中大夫白公的意见,从谷口(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开渠引泾河水,向东至今临潼县境流入渭河,灌田四千多顷,被称为“白公渠”⑨。汉代人民在《白渠谣》中赞扬说:
田于何所? 池阳谷口。
郑国在前,白渠起后。
举锸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反映了这一带出产的丰富和在经济上与京城长安关系的密切。
分别位于西安西郊的沣河和东郊的浐河,也是古代两条有名的河流。西周都城丰京和镐京,就建筑在沣河两岸。《诗经》里还有“丰水东注,维禹之绩”⑩的记载。浐河近在唐长安城东长乐坡下,古人往往于此送别,因而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乐坡》中幽默地说:
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
终日坡前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
唐长安城内著名的曲江池、兴庆池的水,都从浐河引来。“流水东西接御沟”,大约就指的是这类引水渠道。
浐河东十里许,是南北横亘着的灞河。灞河流量比较大,灞桥又是东西往来必经之路,因而秦、汉时代专门在桥上设置检查机构。汉、唐时代,长安人有亲戚朋友出远门,往往一直送到这里,折柳赠别,以表示依恋不舍之情,因而有“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倘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11)的诗句。《西安府志》说,古代在长达五里的河堤上,“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灞河两岸至今绿柳成行,每当暮春时节,长桥跨河,水映蓝天,杨柳吐絮,风飘万点,婉如雪花一般,此即关中著名的“灞柳风雪”胜景。
上述五条河流,再加上滈、涝、潏三水,便构成了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所说的长安一带“荡荡乎八川分流’的形势。
长安城内外在古代还有许多因泉水汇集或由人工开凿而成的陂池,如城南的皇子陂、鲍陂、丰润陂。洛女陂、雁鹜陂、河池陂,城西的滈池、滮池、昆明池、定昆池、鹤池,盘池、牛首池,以及城内的兴庆池、曲江池、龙首池等。这些碧波荡漾的陂池,星罗棋布地点缀在长安四郊。它们的范围都很大,盛产蒲苇、鱼虾、莲藕、菰菜等。
渭河平原又名“秦川”,这大概与古代秦人长期在这里的活动并建都有关。秦川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它南靠秦岭,北部连绵起伏着梁山、黄龙山、尧山、嵯峨山、九嵕山、岐山,西有高大的陇山,东据险峻的崤山,形势非常险要,古代把它称为“四塞之国”(12)。又因为秦、汉以后在崤山上设置了函谷关,在西部陇山上设置了大散关,因而也把秦川称为“关中”。同时有人说,因为它的位置在函谷关、大散关,以及北部的萧关和南部的武关之中,所以称为“关中”。
在环绕关中的山峦中,以秦岭山脉距离西安最近,而且关系也最密切。秦岭从武功县以东到蓝田县以西一段,又名“终南山”、“南山”或“太乙山”,它象屏风一般,屹立在西安南边。雨后天晴,遥望南山,重峦叠嶂,苍翠无际,因而唐人有“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13)和“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迭松朝若夜,复岫缺疑全”(14)的诗句。它那雄伟的山势,满坡的林木,变幻莫测的云海中的层层峰峦和道道幽谷,都使古往今来的游人为之倾倒。李白在《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诗中说:“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王维也曾对着南山赞叹:“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15)即便是远远地望它一眼,也会给人以极大的美的感受。唐人窦牟有深刻的体会:
日爱南山好,时逢夏景残。
白云兼似雪,清昼乍生寒。
九陌峰如坠,千门翠可团。
欲知形胜地,都在紫宸看。(16)
唐代长安大明宫位于龙首原上,地势高敞,视野开阔,的确是当时了望南山最理想的位置。
秦岭在靠近西安一段的著名峰峦,有太白、南五台,翠华山、骊山、华山等。这些山峰或峭壁特立,高耸入云;或密林曲径,果树满山;或温泉喷涌,景色宜人,都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翠华山距离西安比较近,山势波浪起伏,犹如翠屏环列。山顶有一个名叫“太乙池”或“龙移湫”的水池,相传是唐代山石崩裂后形成的。掩映于花草树丛中的这一汪池水,恰似镶嵌于云端的一颗碧玉。池附近的“冰洞”中,即使是盛夏酷暑时节,照样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又有“风洞”,其中风声呼呼,冬夏如一。玉案峰、金华洞等地高而且险,不易攀登,因而古代有“云从玉案峰头起,雨自金华洞口来”的诗句。山上如今盛产核桃、柿子,是关中著名的游览和避暑胜地。
民间传说,从前陕西泾阳县有位心灵手巧、名叫翠华的姑娘。她为了躲避不随心的婚姻而逃往南山,等家里人赶到的时候,已坐化成仙。以后人们便把这座山叫作翠华山,并在山上修了翠华娘娘庙,以纪念这位不幸的姑娘。美丽的神话,更给南山增添了光彩。
骊山在西安市以东二十多公里的地方,相传因它形似一匹纯黑色的骏马而得名。雅秀的骊山加上山下著名的温泉,形成了这里独特的风格。无怪乎在很久之前,这里就成为人们向往的地区,并不断受到骚人墨客的歌颂,正如一首古诗中所说:“ 骊山秀色古今同,尽入诗人感慨中。”(17)
神话传说,远古时期,女娲氏曾在骊山居住过。当时共工氏与颛顼为争夺帝位而互相攻伐,共工氏战败后,用头碰倒了不周山,使得天塌地陷,遍地洪水。就是这位女娲氏,千辛万苦地炼出五色彩石,补好了苍天;又用芦草灰填平了洼地,赶走了洪水,解除了人民的苦难。因而,她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女英雄。骊山女娲谷,就是人们为纪念这位女英雄而命名的。
女娲氏,后来又在传说中演变成神奇的骊山老母。骊山老母的经历也很不平凡。《论语·泰伯》中记载,周武王曾说,帮助他治理好国家的功臣有十个人,孔子却认为:“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据清代学者俞樾考证,孔子不把她作功臣看的那个妇人,就是骊山老母。这个妇人,是曾经帮助周武王打败商朝、统一全国的一个部落的女酋长。无疑,女娲氏或骊山老母,都是古代女性部落酋长在神话中的反映。
解放前,在临潼县骊山一带,民间有一种特殊的风俗,就是每年正月二十日,家家烙大饼吃,并且照例要往房顶上抛一块饼,以纪念曾经补过苍天、为人民办了好事的女娲氏。今天骊山第二峰上的老母殿,则是古代为供奉骊山老母而修建的。
山顶有烽火台遗址,相传是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而戏举烽火的地方。第三峰上的老君殿,是唐代华清宫中的朝元阁所在地。这里到宋代大概还保存着一些原来的建筑物,宋杜常《华清宫》诗说: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
朝元阁中原来有一尊雕刻精美的老子像,相传是唐代雕塑大师元伽儿的作品。老子像造形端庄,像座花纹流丽大方,现保存在陕西省博物馆中。
骊山半山腰一块壁立的巨石下,有一座亭子,名叫“捉蒋亭”,是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西安事变”发生时,蒋介石仓惶逃跑而被捉住的地方。从这里向东遥望,约五公里许,那平川中耸起的一座小土山包,就是古今中外驰名的秦始皇陵了。
骊山山麓的温泉早已名满天下。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已发现泉水有医疗作用,所以秦代在这里修了骊山汤,并从咸阳和阿房宫向东修了八十余里长的阁道通往骊山。神话传说,秦始皇在骊山遇到神女,行为放肆,被唾一脸,随即生疮。秦始皇赔礼求告,神女又用温泉水给他洗好,因而命名为神女汤泉。东汉时的张衡在《温泉赋》中描绘各地人民纷纷来这里游览沐浴的盛况说:“于是殊方跋涉,骏奔来臻,士女煜其鳞萃,纷杂遝其如烟。”北魏人元莀在《温泉颂》中也说:“千城万国之民,怀疾枕疴之客,莫不宿粻而来宾,疗苦于水。”
公元六四四年(唐贞观十八年),著名建筑设计家阎立德主持在这里修了汤泉宫,公元六七一年改名温泉宫。唐玄宗时期,又大加扩建,修筑了新的池台楼阁,并修了外郭城、百官衙署和公卿府第,“大抵宫殿包括一山,而缭墙周遍其外”(18),改名为华清宫。唐玄宗在每年十月,带着杨贵妃和朝廷百官到这里避寒,年终才返回长安。这里事实上成了临时国都,所谓“千宫扈从骊山北,万国来朝渭水东”(19),正反映了这种情况。
杨贵妃本来是唐玄宗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来被玄宗霸占去,唐代诗人李商隐在《骊山有感》中讽刺说:
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
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唯寿王。
华清宫有一组庞大的宫殿群。唐玄宗居住在飞霜殿,殿南专为他修了洗澡的九龙殿。九龙殿又名莲花汤,文献记载这个浴池“周环数丈,悉砌以白石,莹澈如玉,面阶隐起鱼龙花鸟之状。四面石坐阶级而下,中有双白石莲,泉眼自瓮口中涌出,喷注白莲之上”(20)。莲花汤西是芙蓉汤,又名海棠汤,为杨贵妃专用的浴池。白居易的“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21),活画出了这个得宠的妃子,在这里沐浴后的娇态。
前边提到的朝元阁之东有长生殿,是皇帝去朝元阁祭祀老子前举行斋戒仪式的地方。唐玄宗晚年专宠杨贵妃,因而连举行宗教仪式的长生殿,也常带着她去幸游。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写的就是这类事。
杨贵妃好吃新鲜荔枝,唐玄宗常命人骑快马从涪州(今四川省涪陵县)运送;荔枝到长安色味不变,但苦了运送者,往往“人马僵毙,相望于道”。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中抨击这种情况说: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骑者飞马而过,旁观者还以为是在传送国家紧急公文呢。只有贵妃笑逐颜开,知道是为她送荔枝来了。对这种劳民伤财的做法,多少年之后,宋代的苏轼还在感叹:“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22)
除新鲜荔枝外,皇家贵族还要求比正常季节早几个月吃到春瓜。唐代诗人王建在《华清宫》中记叙这件事说:
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
内园分得温汤水,三月中旬已进瓜。
只有这种专为皇家务作瓜果的“内园”,才能分用温泉之水,栽培出早熟的瓜果来,贡奉皇家享用。
骊山东,西绣岭之间有石瓮谷,因石鱼岩有直下数十丈的瀑布,将谷中巨石冲激成瓮形而得名。唐代在瀑布附近修建了石瓮寺,又有绿阁、红楼等建筑物。这里在水源充沛时,飞泉百尺,水流淙淙,山深林静,曲道盘空,与山前相比,另有一番风光。
骊山而今遍植青松翠柏,杂以桃杏,每当夕阳西下,云霞满天,山色绮丽。“入暮晴霞红一片,尚疑烽火自西来”,就是关中著名的“骊山晚照”的景色。
山下的华清池,解放后屡经扩建,早已面目一新。现有浴池面积约三千平方米,一次可供四百余人沐浴。温泉水每小时流量一百一十余吨,水温达摄氏四十三度。水中富含石灰质、碳酸锰、碳酸钠、二氧化硅等矿物质。除适宜一般洗浴外,对风湿病、关节疼,消化不良、四肢麻痹,以及多种皮肤病,都有医疗作用。
浴池南的荷花池中有荷花阁,阁旁芙蓉出水,碧波倒影,小桥曲栏,美景如画。池西岸的贵妃池,相传是杨贵妃当年沐浴过的“芙蓉汤”旧址。
山脚下的古式建筑五间厅,是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前夕,蒋介石住宿的地方。事变短暂激战时留在五间厅门窗玻璃上的弹孔,至今依然存在。由五间厅向东拾级而上,过望河亭、棋亭,出华清池东门,就是逶迤曲折通向峰顶的山路。
一九五四年后,在华清池西部新建了金碧辉煌的九龙汤。四周很多宫殿式建筑,都沿用唐华清宫建筑物旧名。
如今,整个华清池绿树成荫,花卉遍地;亭台楼阁,曲道回廊;池鱼逐食,山鸟飞鸣;四周又有丰富多采的文物古迹,因而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
西安附近,还有很多高而且平的原。这就是东南面的神禾原、少陵原(又名鸿固原、杜陵原)、白鹿原;北面的龙首原、咸阳原等。此类地形波陀起伏,富于变化,也便于登临远眺。李白《杜陵绝句》: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生动地描绘出了诗人在高原上所见的水映落日、山光明灭的动态景色。
原与原之间形成了条条川道,其中以位于西安城南神禾原与少陵原之间的樊川最为著名。樊川是古代樊乡的所在地,长三十余里,潏河纵贯其中,清流沃野,物产丰盛。“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23);“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24)就是唐代杜甫所亲眼见到的樊川一带的绮丽景色。清代的王士祯,也用他的彩笔为樊川作画:
三月樊川路,红桃散绮霞。
终南青送黛,潏水碧穿纱。
草色裙腰合,渠流燕尾叉。
销魂过杜曲,一树最夭斜。(25)
诗中提到的杜曲,位于樊川中部,是这一带的重镇。这里山光水色,风物秀丽,因而古代又有“杜曲花光浓似酒”的诗句。
一九四九年解放之后,人民成为这鸟语花香、盛产米粮之川的主人。而今的樊川,池塘河渠成网,桃李稻麦交织;黄墙红瓦,碧树蓝天,工厂、学校、疗养院林立;五台、翠华诸峰耸立于眼前,正是一幅江山如此多娇的动人图画。
古代渭河平原与外地的交通也是很发达的。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早在秦文公、穆公、孝公时期,关中就与西北、西南各地保持着密切的商业联系。云贵、巴蜀、甘肃、青海等地的大量物资,都源源不断地运到关中。秦统一全国后,又增修了辐射全国的驰道。特别是汉、唐时代,长安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处于与西方各国往来比较方便的地理位置,所以成为通向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各地的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交通事业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上边的介绍可以看出,关中平原的确是一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形势险要的地区。无怪乎从西周开始,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十个王朝,都把都城建立在长安或其附近,时间长达一千多年。所谓“秦中自古帝王州”(26),正反映了这一情况。无疑,这如画般的自然环境和优越条件,是我们祖先从遥远的古代开始,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通过多少万年艰苦的劳动,才开发创造出来的。
①《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见《诗经·大雅·生民》。
③《史记·货殖列传》。
④《汉书·东方朔传》。
⑤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⑥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⑦明王越:《长安怀古》。
⑧⑨见《汉书·沟洫志》。
⑩《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11)唐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辞郑员外》。
(12)《史记·苏秦列传》。
(13)(15)唐王维:《终南山》。
(14)唐李世民:《望终南山》。
(16)窦牟:《望终南》。
(17)宋朱光庭:《华清》。
(18)《雍录》。
(19)唐卢象:《驾幸温泉》。
(20)见《贾氏谈录》,转引自《关中胜迹图志》。
(21)唐白居易:《长恨歌》。
(22)宋苏轼:《荔支叹》。
(23)(24)杜甫:《奉陪郑附马韦曲二首》。
(25)王士祯:《樊川桃花》。
(26)杜甫:《秋兴八首》其六。
出处:西安史话/武伯纶,武复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