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墙
责任者: 张 燕著
明城墙 明代在原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修建了明城墙。主要是从明太祖洪武(1368—1398年)初年,将长安东、北两面的旧城拆除,各向外扩大了一段距离。而将西城和南城,分别向北和向东延长了一段,以与新的东、北城相接。明西安城周长约11.9公里,城垣平面呈长方形。其中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3244米,它的面积,比唐代皇城扩大了1/3左右。
明西安城墙是用黄土分层夯筑而成,最底层用土和石灰加糯米混合夯实。以上各层土中加碎麦草,土层厚度都在10至12厘米之间。这座城最初还是土墙,到明穆宗隆庆年间(1567—1572年),才在城外包了一层青砖。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毕沅任陕西巡抚时,又加厚了墙基,加砌了一层青砖,使其更加坚固。
重修后的西安城墙高12米,顶宽12至14米,底宽15至18米。城墙顶外沿修有带垛口的矮墙。这些矮墙又名雉堞或女墙,各垛口之间下部开有用以瞭望和射击敌人的小方孔。城每隔120米修一座突出墙外长12米、宽20米的敌台(又名墩台或马面),两座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因而这是射杀偷袭爬墙之敌最有利的地方。四城98座敌台上,都建有驻兵的敌楼(又名墩楼)。
城门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也是整座城墙的要害部位。明代扩建、清代沿用的西安城的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各有正楼、箭楼和闸楼(又名谯楼)三座城楼。城楼下的小城又名瓮城或月城,是驻兵的重地。
城四角都修有突出的角台,除了西南角的角台为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都是方形。角台位置突出,视野宽阔,便于观察和射击敌人,但也更容易受到攻击,因而上边修有较敌台更加高大的角楼。
城墙之外有护城河环绕,在正对城门的位置设有可以随时起落的吊桥。升起吊桥,也就切断了出入城的通路,这是进城的第一道关口。西安城墙曾经是明、清以来一个庞大而且严密的防御整体,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城堡建筑。
西安城内现在的文化遗存大多是明清时代的建筑,如今已成为西安重要的旅游资源:
出处:古都西安·长安与丝绸之路/张 燕著.—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