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访秦
责任者: 张世民主编

“秦之祖先,起于戎狄。”由于文化落后,秦国本土始终没有产生杰出的思想家,而关东的思想家也因秦国是“夷翟之邦”,不愿到秦国去。“孔子西行不到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秦昭王时,荀子为了考察秦国的政治军事和风土民俗,破例来到秦国。经过实地考察,荀子对秦国社会有了深刻的了解,后在《荀子》一书中作了较详细的记述。
荀子通过考察秦国的国政民俗,肯定了秦国的吏治民风,但对其“无儒”也提出了批评。他说:来到秦国考察风俗,这里的老百姓朴实无华,服饰朴素,没有靡靡之音,都顺从官府的调度,这是古代的人民。到了都邑官府,那里的官吏严肃认真,恭敬敦厚,忠信坚强,这是古代的官吏。进入国都咸阳,那里的士大夫忙于公务,不干私事,忠于国家,不结党营私,这是古代的士大夫。观察朝政,工作效率很高,没有遗留的事务和案件,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这是古代的朝廷。由此看来,秦国“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秦国的强盛和胜利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当然,秦国也有缺失。它想要追求王者的功名,却没有长远的考虑,缺乏战略思想,这就是“无儒”。所以说,突然间称王称霸,没有不灭亡的,这也是秦国的短处。
通过比较秦国和关东六国军事制度的优劣,荀子盛赞秦国的奖励军功,指出这是秦国取胜的重要原因。他说,齐国的军队是“亡国之兵”,魏国的军队是“危国之兵”,而秦国的军队“最为众强长久”,原因是秦国人口虽少,但役使人民却很猛烈。国家强迫人民服役,到处搜刮兵员。用赏功的办法鼓励良民,以刑法为手段处罚罪犯,使所有的人都要对国家有利,必须参加战斗。搜刮出人民就使用,士兵斩得敌首就奖励。“功”和“赏”相对而长,斩五个甲首就役使五家。“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
在中国历史上,秦国留下了千古骂名。“从人之徒,素以摈秦为快,不曰嫚秦,则曰暴秦,不曰虎狼秦,则名无道秦”。很少有人科学理性地评价秦代政治。荀子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了解,高度赞扬了秦国民风淳朴、吏治清明、国政高效、治军有方的功勋,认为这是秦国“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的根本原因,同时又尖锐地指出秦国“无儒”,内政外交“非以仁义为之”的弊端。秦国统一六国和覆亡的历史事实,证明荀子对秦政的分析和评判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的。而荀子之所以能客观公正地评析秦政,又是与他“纳法入儒”、不株守一家的思想体系相吻合的。
出处:三秦史话-咸阳史略/张世民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